“别告诉你妈,吃完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二 )


姥姥心疼他 , 前一天演出录影回家晚 , 就不让他上学 。 妈妈则想让他按时上学 , 不要总旷课 。
孩子不想让姥姥伤心 , 他也想在家休息 , 所以旷课就成了习惯 , 成绩也越来越差 。
孩子在台上说 , 他也知道旷课是不对的 , 说着说着就哭了 。 做一件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 , 对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煎熬呢?
现在社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 很多家庭都是和老人同住 , 老人帮忙照顾孩子 。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类似的矛盾里 , 很容易引发上述问题 。 怎样做才能避免出现这种纠结的现象呢?
03
解决分歧的方式 , 是影响孩子的关键
育儿分歧不会影响孩子 , 解决分歧的方式才会 。
孩子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 每个人对孩子都有不同的养育方式 , 没有严格的对错之分 。
家庭成员之间针对孩子的养育有分歧也很正常 。 分歧不会影响孩子 , 对分歧的解决方式才会 。
“别告诉你妈,吃完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文章图片
育儿有分歧 , 和平协商 , 保留养育人的尊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每天有数不清的问题 , 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吃 , 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怎么睡、跟随睡……这些问题两页纸都写不完 。
如果要事无巨细地得到全家认可的方案 , 方案达成了 , 孩子也长大了 。
所以不管是妈妈还是奶奶 , 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抓大放小 。
大的方面达成一致 , 有分歧和平协商 , 私底下解决 , 小的地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求同存异才是和谐相处的方式 。
对别人的带娃方式有意见 , 你要想一想 , 这种方式哪里不好 , 为什么不好?你是对事有意见还是对人?想清楚了之后 , 才能决定是随他去 , 还是要改变 。
确定这种方式会对孩子产生不好影响的 , 要私底下协商 , 不当孩子的面起冲突 。
在孩子面前保留每一个养育人的尊严 。 只有这样 , 孩子才会对养育人存在敬畏之心 , 不会只听一个人的话 , 在其他人面前无所顾忌无法无天 。
“别告诉你妈,吃完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文章图片
不追究既成事实的责任 , 着眼于未来的改进
经常看到带孩子不敢回家的老人 。 比如 , 孩子跟小朋友打架脸被抓破了 , 孩子摔倒哭了 , 老人会把孩子哄好再带回家 , 甚至有时候也会跟孩子哭 。
哭的原因 , 一部分是心疼孩子 , 还有一部分是怕自己担不起责任 。
在我们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 不管谁带孩子 , 孩子受伤或摔倒 , 其他人都不指责带孩子的人 。
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孩子好 , 孩子出现什么不好的状况 , 带孩子的人心里是最内疚的 。
指责只会让他更难受 。 不追究既成事实的责任 , 只要能吸取教训 , 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问题 , 目的就达到了 。 如果家里每个人都能这么想 , 就不会有相互隐瞒的情况出现了 。
“别告诉你妈,吃完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
文章图片
“别告诉你妈,吃完再回去”:孩子会说谎,全靠大人“教”得好】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 , 如果妈妈知道奶奶给孩子买糖吃了 , 不要指责奶奶 , 也要不批评孩子 。
妈妈可以就着糖果的话题跟孩子讲 , 吃完糖应该怎样保护牙齿 , 比如吃完糖漱口 , 早晚刷牙;为什么不能吃太多糖 , 因为糖果会腐蚀牙齿 , 让身体不健康等等 。
每天吃很多甜食对身体肯定是不好的 , 妈妈要找机会私底下跟奶奶商量 , 孩子吃糖太多会导致肥胖蛀牙 , 糖果可以吃 , 但要适量 , 比如一天可以吃一颗糖 , 吃完糖要教孩子漱口 。
妈妈和奶奶不要在孩子面前剑拔弩张的争论谁对谁错 , 私底下达成共识 , 再把达成的共识传达给孩子 , 在和平友好的氛围中完成关于糖果的约定 。
改变现状需要一次两次甚至多次的尝试 , 不能急于求成 。 走出改变的第一步 , 才会有改善现状的可能 。
点赞+在看 , 让“别告诉你妈”这句话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