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文章图片
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 , 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
罗隐 , 本名罗横 , 字昭谏 , 晚唐著名诗人 。
罗隐自幼在家乡便很有才名 , 他的诗和文章都为世人所推崇 , 据传当时一朋友高中进士 , 罗隐写诗祝贺 , 谁知他朋友的父亲拿着罗隐的诗说:乖乖隆地咚!相比儿子高中进士 , 我更开心的是能得到罗相公的诗 。
不仅如此 , 罗隐深受达官贵人赏识 , 就连当朝宰相郑畋和李蔚也对他青眼相待 , 足见他的才学之出众 。
【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文章图片
罗隐像
【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千百年 , 自科举创立以来 , 是无数子弟进入仕途、实现理想抱负的最佳途径 , 说“十年寒窗无人问 , 一朝成名天下知”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 罗隐自然深谙这个道理 。 所以素负才名的罗隐决定入京都考科举 。
公元859年 , 李漼继帝位 , 即唐懿宗 , 同年罗隐入京参加科举考试 。 当年两人先后于公元833年出生 。
如果罗隐能高中进士入朝为官 , 那君臣二人就是一段佳话 , 但是很不幸 , 罗隐名落孙山了 。
一次考不中也正常 , 也不是谁都有王维那样的运气 , 在李白还在干谒李邕的时候 , 就轻轻松松考了个状元 。 毕竟孟郊在47岁高中进士后洋洋得意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日看尽长安花 。
【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文章图片
第二年继续考 , 没中 。
第三年 , 没中 。
就这样 , 罗隐接连考了7年 , 7年啊 , 想想这感觉 , 就像今天和你同时参加高考的人已经大学毕业读完研究生出来当你老师了 , 你还在高考 。 罗隐一气之下给自己改名罗隐 。
那么罗隐考了7次都考不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就出在罗隐的“毒舌” , 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 , 有点啥就得说出来 , 丝毫不给朝廷大臣面子 , 包括皇帝 。 他的试卷里的文字可以说字字藏针 , 针针见血 。 加上人又很狂妄 , 所以当时的考官基本让他得罪了个遍 。
据说有次他考试时 , 正遇上大旱 , 皇上下诏求雨做法 , 罗隐便上书进谏 , 说水旱灾害是天灾 , 无法立即消除 , 不仅如此 , 他还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 , 那么百姓的庄稼即使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 。 最后还说 , 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 , 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 , 他认为此法不可取 。 罗隐的话太直率 , 颇有些讽刺的意味 , 搞得皇帝很没有面子 。
【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文章图片
这还不算 , 第八年 , 罗隐没有参加考试 , 他决定写写书 , 写什么不好 , 写了一本《谗书》 , 这本《谗书》就相当于把罗隐那些讽刺的故事文章整理成集 。 这样的书肯定不会被统治阶级接受 , 但是统治阶级又不能明令禁止 , 只能对罗隐是越来越厌恶 。
而这一切 , 罗隐当然知道 , 所以他在序言中自嘲地写道:“我来到京城七年 , 饥寒交迫 , 几乎不像一个正常人了 。 丁亥年的正月 , 拿过这本书来自己骂自己:‘他人用书得荣誉 , 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书取富贵 , 你却因此得贫困 。 ’所以 , 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谄媚自己罢了 , 就叫《谗书》吧 。 ”
写完《谗书》 , 罗隐应该也知道自己是仕途无望了 , 但他心里还有一点火 , 没有熄灭 。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 , 多愁多恨亦悠悠 。
今朝有酒今朝醉 , 明日愁来明日愁 。
各种愁啊恨啊 , 再多我也要乐悠悠的 。 只要杯中有酒 , 就痛痛快快地喝他个一醉方休 , 明天的忧愁 , 明天的烦恼 , 明天再考虑 。 这等豪情一点也不比太白“五花马 , 千金裘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逊色 。
命中有时终须有 , 命中无时莫强求 。 得之我幸 , 失之我命 。 试问千百年来 , 谁能有他通透?
【历史故事】人人皆道“毒舌”的罗隐,其实才活得最通透
文章图片
心里的火苗还没熄灭 , 罗隐继续向仕途走去 , 正如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 仕途之门早已对罗隐关闭 , 任他再考个十年、百年 , 他都只能是门外汉 , 而这一点 , 他心里是清楚的 , 所以断断续续又考了几年 , 便也不考了 。 罗隐戏称自己“十二三年就试期” , 而历史也戏谑他一个“十上不第”的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