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老子的宇宙观将带领人类迈向新时代( 七 )


在这里 , 孙思邈不但告诉我们养生需遵循天时等自然法则 , 而且还明确地指出了人体各器官与四季的关系 。 另外 , 道家还将一日的气温变化也分为四时 , 即朝为春 , 日中为夏 , 日入为秋 , 夜半为冬 。 自然界四时的兴递 , 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有一定的影响 。
所以 , 我们养生必须根据不同时令对身心变化的特点 , 从精神、起居、衣着、饮食等方面适当调整 , 才能顺应自然得以健康长寿 。
彭祖日:“养寿知法 , 但莫伤之而已 , 夫冬温夏凉 , 不失四时之和 , 所以适身也 。 ”
老子云:“人与天调 , 然后天地之美生 。 ”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 , 人调整身心、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基本手段也应顺从自然 。
东汉时期 , 道家经典《太平经》曰:“多头疾者 , 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 , 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 , 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 , 四时气不和也 。 ”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 大家可以看到 , 每当阴天降临 , 风湿和腰腿痛患者就有感应 , 这就是天气对人体影响最好的说明 。
人虽是万物之灵 , 但乃天地孕化而生 , 故必受自然之左右 。 秦汉时期的《同类相动》云:“天将阴雨 , 人之病故为之先动 , 是阴阳相应而起 。 ”
在宋元两代 , 是中国史上中医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
我国古人 , 特别是道家根据“易”理发现:人体内部的气理运行与大自然的气理运行有一定的节律性 , 自然界的阴阳升降、五行生克 , 都会在自然节律的作用之下影响人体的阴阳升降、气血盛衰及脏气变化 。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储存感应器 , 也是一个特殊的全息元 , 具有与自然一致的节律性 。
我们可以根据人体一日之中各脏腑所主之时和营卫之气 , 在12经脉运行次序 , 推算出有关穴位的开合时间 , 予以对某些疾病施治 ,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而顺应大自然盛衰规律养生或施治 , 这实际就是人与天地相应 。
《灵枢·五十营》曰:“天周二十八宿 , 宿三十六分 , 人气行一周 , 千八分 , 日行二十八宿 。 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周身十六丈二尺 , 以应二十八宿 。 ”
在这里 , 《内经》告诉我们:人体经脉之气运行一周历经二十八脉 , 与天地运行一周二十八宿相应 , 充分体现了人与天地共脉搏 , 与日月同呼吸的圆道关系 。 《针灸甲乙经》曰:“经脉流行不止 , 与天同度 , 与地合纪 。 ”
按日时在人体某部位或穴位进行施治的学术思想 , 是中国“易”学思想的典型特征 , 也是古人结合“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候气逢时等理论建立起来的宇宙全息学说 。
实验发现 , 在早晨8点针刺内关穴位 , 可改善冠心病人的左心室功能 , 另外还可使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 而在晚8点针刺同一穴位 , 不但不能缓解症状 , 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 。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 , 执天之行 , 尽矣 。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 已被当前西方科学界称之为“中国式的生物钟” , 它体现了不同脏腑气脉流行时的盛衰升降 。
人体的温度、脉搏、血压、激素的分泌等 , 都受到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 人与自然体现着“同气相求”的节律机制 。
《灵宝毕法》云:“人同天地 , 人心比天 , 以肾比地……子时肾中气生 , 卯时气到肝 , 肝为阳 , 其气旺 。
阳开以入阳位 , 春分之比也 。 午时气到心 , 积气生液 , 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 。 午时心中液生 , 酉时液到肺 , 肺为阳 , 其液盛 , 阳降以人阴位 , 秋分之比也 。 子时液到肾 , 积液生气 , 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 。 周而复始 , 日月循环 。 ”
四、顺应天地 , 乃益智养生之大道
道家有云:“大道全凭静中得” 。 《太平经》说:“求道之法 , 静为根 。 久久自静 , 万道俱出 。
长存不死 , 与天相毕 。 ”现代医学认为 , 入静状态就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的状态 , 依靠这个过程 , 大脑可充分休息 , 恢复大脑皮层细胞的活力 。 《性命圭旨》云:“人若知此天人合发之机 , 遂于中夜静坐 。 ”
科学家发现 , 当人在紧张或变动的环境中所测出的脑电波是14至26赫兹的β波 , 而当人在物我两忘的静态中打坐时 , 测出的脑电波则是8至13赫兹的α波 。
根据地球物理学家测定得知 , 空间电脑层与地球共振的休曼波是8至14赫兹 , 与人体入静时的脑电波完全相近 , 故会发生人天共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