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喜爱”杜甫的毛泽东两次提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不甚喜爱”杜甫的毛泽东两次提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文章图片
|“不甚喜爱”杜甫的毛泽东两次提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杜甫现存最长的诗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 一千字 , 第二长是《北征》 , 七百字 , 然后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后两首名气明显大于前者 , 在各类杜诗选本中 , 千字长诗都没入选 , 反而《北征》成了杜甫诗集中最长的一首诗 。
【|“不甚喜爱”杜甫的毛泽东两次提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那是至德二载(757)秋 , 杜甫由凤翔北归羌村探亲 , 到家后 , 将旅途所见、个人遭遇和对时事议论、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糅进诗中 , 字数越写越多 , 索性名字取短点吧 , 杜甫便套用汉赋的命名方式(如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取名《北征》 , 即向北而行 , 类似取法(方位词加“征”)在杜甫之前的诗歌中还没出现过 , 《北征》是第一次 。
当然 , 在他之前 , 很少有人会把诗当作长文章来写 , 有大段叙事、议论的文体那叫“赋” , 《北征》偏开了以文为诗的先河 , 穷极笔力 , “如太史公纪、传” , 以诗为史 , 成就了一首“古今绝唱” 。 连素来不愿看“哭哭啼啼”杜诗的毛泽东都不止一次向人推荐过 , 1965年6月他和王海容谈话时说 , 杜甫的《北征》你读过没有?这首诗读熟就行了 , 不一定要背下来 , 同年7月21日 , 在给陈毅的信中 , 又一次谈及《北征》 , 说“诗要用形象思维 , 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 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 。 赋也可以用 , 如杜甫之《北征》 , 可谓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然其中亦有比、兴” 。
《北征》一年内被“不甚喜爱”杜甫的毛泽东提名两次 , 难道是其史诗性质吸引了这位诗人兼二十四史爱好者?究竟它讲了什么 , 杜甫因何而感 , 为何而写?还得从至德二载说起 。
用杜甫在《北征》里的话说 , 至德二载是“祸转亡胡岁”、唐王朝否极泰来的一年 , 他终于在四月从沦陷的长安跑到凤翔 , 过了把当谏官的瘾 , 可任职不过半月就因为房琯辩护 , 说“罪细 , 不宜免大臣” , 差点丢官丢命 , 卷入一场他自己都不知道水有多深的政治漩涡 。 只怪他当时太理想主义 , 不意这段经历已为他后半生漂泊埋下了伏笔 。
房琯犯了什么错招致龙颜大怒 , 非要罢免其宰相一职 , 难道与去年十月陈涛斜、青坂之战有关?话说房琯曾因此事奔赴行在向皇帝肉袒请罪 , 肃宗很是愤怒 , 不过念在房琯手下并非精兵良将 , 交战之际本想持重伺敌 , 却因监军宦官刑延恩连连催促出战 , 遂至仓皇失败 , 战败责任是否全由房琯承担 , 皇帝心中自明 。 加上李泌为房琯说话 , 积极搭救 , 唐肃宗顺势送个人情 , 免了房琯的罪 , 待之如初 , 命其收拾散卒 , 卷土重来 。 房琯相位保住了 , 但他战后经常称病不上朝 , 不好好工作 , 只知道整天跟人高谈佛老 , 沉醉在门客董庭兰的琴声中 , 给政敌落下口实 。 当时传言朝中官员想见房琯 , 需要先经董庭兰同意 , 董氏借机敛财 , 被有关部门以贪赃枉法罪缉拿 , 不久 , 至德二载(757)五月 , 肃宗又以房琯门客收受贿赂为由 , 以张镐代替房琯为宰相 , 贬琯为太子太师 。
房琯被罢相的理由 , 在初来乍到的左拾遗杜甫看来实在太小题大做 , 他与房琯布衣之交 , 慕其才华 , 视其为读书人典范(“才堪公辅”) 。 他冒死投奔肃宗 , 是要在新朝干一番事业的 , 为房琯上疏 , 是为履行左拾遗职责 。 他解释房琯收董庭兰为门客 , 是爱惜其才能 。 况且董庭兰非无名小卒 , 他是开元天宝间著名琴师 , 与诸多诗人都有往来 , 高适那首“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就是与董庭兰分别时所写 。 投靠房琯时 , 董庭兰年老体衰 , 贫病交迫 , 杜甫认为 , 房琯因爱才而受玷污 , 是白璧微瑕 , 不失大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