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 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寇的不断入侵 , 许多人面临着生存的抉择 , 是留下还是离开?
当然 , 有许多人选择了留在沦陷区里 , 进入日本人专门划拨的难民区 , 面临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 , 还要接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 。
【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文章图片
不过 , 有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家乡 , 承受流离失所的痛苦 , 特别是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 “他们本可以留在沦陷的沿海城市里 , 像其他数以千计的官员一样 , 朝征服者日本人卑躬屈膝” , 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 。
这些背井离乡的人们 , 出走不单纯是为了生存 , 更多是出于民族气节 , 做一个刚强正直的中国人 , “高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九以上西迁 , 中级知识分子十分之物以上西迁 , 低级知识分子十分之三以上西迁 。 ”
【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文章图片
不过 , 这里有个比较奇特的现象就是 , 在这些逃难的人群里 , 农民的数量是很少的 , 为什么?
农民 , 和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不太一样的是 , 他们身上安土重迁的特征更加明显 , 一般喜欢“近躲不远逃” , 也就是说就近暂时躲避 , 不进行长距离迁徙 。
再加上 , 农民生活上一般都比较贫穷 , 因此从经济上 , 无法支撑长距离的奔波迁徙 , 所以一般都是日本人打过来了 , 就逃到附近城市躲一躲 , 等战火平息了之后 , 就会立刻返回故乡 , 因为那里有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
【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文章图片
除了农民之外 , 难民里最多的就是各类知识分子了 , 比如医生、老师学生、诗人、画家、采访人员 , 以及各类技术工人 。
他们在正式逃难之前 , 一般都有足够的存款或者说经费储备 , 所以说能够支撑逃难过程中的交通费和生活费 , 因此许多都是一路往西、往南 , 逃到了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等后方大城市 。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 , 不管是技术工人 , 还是教授或者医生老师 , 一旦踏上举家迁徙的道路 , 基本没什么好日子了 , 没有饭吃、没有地方睡 , 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是难民的普遍状态 。
但是 , 比贫穷更加不可忍受的事情 , 是被迫舍弃孩子 。
【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文章图片
一些幼小孩子或者患病老人被家人遗弃的现象 , 在逃难路上 , 是很普遍的 , “许多出发时还有5-6个孩子的家庭 , 到汉口时只剩下2-3个孩子了 。 ”
当年龄小的孩子体力不济 , 无法跟上大人的步伐时候 , 许多家庭必须舍弃他们 , 以便剩下的孩子能够存活下去 , 谁都无法想象 , 当人们需要作出这种选择的时候 , 内心该是多么地煎熬和痛苦 。
抗战爆发之前 , 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是东南沿海诸省 , 但抗日战争爆发后 , 随着大量难民西迁 , 重庆、成都、昆明、西安等西部城市 , 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城市 。
比如战时首都——重庆 , 在抗战爆发前1936年时 , 人口是38.6万人左右 , 等到了1942年的时候 , 人口已经翻倍 , 到1945年的时候 , 重庆市人口就超过了百万 。
【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文章图片
不仅如此 , 抗战时期的西南各省 , 因为外地难民的大量涌入 , 许多西方出现了极其特殊的重婚现象 。
比如有许多做丈夫的男子 , 战时选择到后方工作 , 比如重庆、昆明、成都 , 而把妻子儿女留在了沦陷区 , 当夫妻分居三年以上的时候 , 彼此可以自由选择重婚 。
这种普遍的重婚现象 , 在当时极其特殊的背景之下 , 也是被政府默认允许的 , 其中多以公务教职人员或技术工人为主 。
【爱历史】抗战人口大迁徙之路,为了生存,父母被迫舍弃瘦弱的孩子
文章图片
而这些重婚的人群中 , 选择的结婚对象 , 一般都是当地的妇女 。 比如昆明 , 自从滇缅公路开通国际贸易之后 , 许多来自沦陷区的男性司机 , 选择到此地从事物资或人口运输的工作 。
这些司机有一大半都是选择和当地的云南女子成婚 , 等到滇缅公路被敌人封闭之后 , 大量的司机被迫失业 , 与此同时这种临时的婚姻关系也就自动解除了 。
当时这种重婚案是十分普遍的 , 许多人甚至给其取了极具代表性的称呼 , 叫“沦陷夫人”和“抗战夫人” , 是专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