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中西方马车对比:兵马俑马尾巴被挽结,为何西方的却散开?

作为古代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 马匹在欧亚非大陆上被广泛使用 , 所以近代以来 , 东西方都出土很多与马有关的文物 。
然而 , 对比中西方文物中马车的马匹形象 , 其中一个细节却让人颇为奇怪:中国兵马俑的马尾巴往往被挽结起来 , 而西方的马尾巴却是飘逸散开 。
那么 , 对于马车马匹尾巴不同处理的背后 , 是审美风格的差别 , 还是另有玄机?
【爱历史】中西方马车对比:兵马俑马尾巴被挽结,为何西方的却散开?
文章图片
近代以来 , 古埃及、西亚、欧洲出土的马车浮雕或壁画 , 马匹尾巴几乎都是散开的 。 下图是古埃及的著名壁画 , 两匹马拉动的马车 , 双驱 。
如果大家感兴趣 , 可以去查找一下西方马车马匹的尾巴 , 有些非常蓬松、飘逸 , 看上去非常美观 。 除了极少数浮雕或壁画的马尾巴被挽结 , 比如亚述浮雕上的马车挽结了马尾 , 其他的几乎都是散开着 , 包括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等 。
【爱历史】中西方马车对比:兵马俑马尾巴被挽结,为何西方的却散开?
文章图片
相比之下 , 中国古代马车的马匹尾巴 , 基本都被挽结了起来 , 毫无飘逸感 , 以著名的秦始皇陵马车为例:见下图 , 可以明显看到马尾巴被挽结了 。
考古专家袁仲一被誉为“秦俑之父” , 他研究发现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铜马 , 尾巴都呈编结状的:“二号铜车的四马都把尾毛绾结 , 并用类似革带形的铜链条束扎 。 铜链长85、宽0.7-0.8、厚0.2厘米 。 两服马尾部的铜链 , 后端束扎着马尾 , 然后由两后腿之间穿过 , 沿腹下前引 , 其前端系结于轭内侧的铜环上 。 两骖马尾部的链条 , 后端束住马尾 , 亦从两后腿之间穿过沿腹下前引 , 其前端系结于韅上 。 ”
也就是说 , 秦人对马车用马的尾巴非常重视 , 有一套严谨的技术规范 , 不是随便挽结了事 , 具有真正的“工匠精神” 。
【爱历史】中西方马车对比:兵马俑马尾巴被挽结,为何西方的却散开?
文章图片
可见 , 中西方在马匹尾巴处理上 , 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 问题在于 , 为何存在这样的差别 , 秦人为何如此严谨地对待马尾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 先看一段至今还有争议的春秋交通事故 。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为了争夺霸权 , 齐晋爆发了鞌(ān)之战 , 齐顷公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 最终却被晋国杀得大败 , 由于齐顷公“不介马而驰之” , 导致“骖絓于木而止” , 差一点被晋军俘虏 。
对于文中“不介马”之“介”的意思 , 古今文人争论不休 , 至今还没有明确定论:
1 , 甲骨文中的介字 , 本义是铠甲 , “不介马”的意思是没有给马匹披甲 , 齐顷公没有给马匹披甲 , 导致马尾巴被挂在了树上 。
2 , 文中的“介”其实是“”(马介合一) , 许慎《说文解字》说这个字为“系马尾也” , 后来文献也都如此解释 。 因此 , “不介马”的意思是马尾巴没有打结 , 导致挂在了树上 。
当然 , “不介马”本义到底是什么 , 对本文话题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通过对此分析可知 , 古代中国人有将马尾巴打结的习惯 , 比如以下中国古代壁画里的马车图 。
【爱历史】中西方马车对比:兵马俑马尾巴被挽结,为何西方的却散开?
文章图片
更为重要的是 , 如果“不介马”的意思是马尾巴没有挽结 , 那么就是一场因为马尾巴没有处理好 , 导致一个国王差点被俘的重大事故 。
因此 , 对马尾巴打不打结 , 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 对马尾巴不打结的危害 , 北大教授、著名语言学家曹先擢有过专门论述:
曹先擢在《秦俑马尾巴为什么要挽结》指出:“挽车的马由于尾旁有靷辔挽具革索 , 如果任马尾随意摆动 , 则尾梢容易缠绕在绳索上 , 轻者扯伤马尾 , 重则会因马护痛而引起惊车事故 , 所以要用挽结 , 并用带子束起来 。 而骑兵的战马就不需要考虑这些 , 马尾巴梳成长辫形 , 当马高速奔驰时 , 尾巴可以扬起 , 起到平衡作用 。 ”
除了各种原因拉伤马尾导致马匹受惊 , 还有马尾巴挡住战士视线 , 以及马的尾力差不多有10-20KG , 会打到车夫脸上手上等 。 因此 , 这不是一个习惯与否的问题 , 而是必须这么做 , 不然肯定会出事 。
所以 , 古代中国的马车壁画 , 对马尾巴几乎都有挽结 , 只有极少数可能追求艺术效应而没有打结 , 以下是敦煌壁画中的一角 。
【爱历史】中西方马车对比:兵马俑马尾巴被挽结,为何西方的却散开?
文章图片
既然马车用马的尾巴 , 打不打结事关重大 , 为何古代西方马车马尾几乎都没有挽结?笔者认为 , 原因不可能全是古代作者不懂 , 生活在那个时代 , 耳濡目染之下 , 必然在作品上有所反映 , 西方马尾巴几乎都没有挽结的原因 , 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