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真的很好看|为什么说察举制为科举制打下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

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 , 一开始是世家大族垄断 , 即便有了察举制 , 平民想当官依然不是容易的事 。
后来有了科举制 , 平民从政的道路终于被照亮 , 并且在唐宋之后发扬光大 。
那问题也来了 , 为什么科举制会一直等到隋唐时期才出现?前面秦汉魏晋时期长达1000多年 , 为何中国就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人才选拔?
所以 , 科举制不是一个单一的制度 , 是一组非常复杂的解决方案 , 演化出来需要漫长的时间 。
历史其实真的很好看|为什么说察举制为科举制打下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
文章图片
要想理解科举制 , 我们得回到祖先面对的那个独特的难题:如何在农耕经济的社会现实和科技水平上 , 构建一个超大型国家组织 。
如果中国是小国 , 就不需要复杂的人才选拔制度 , 用有血缘关系的人就行了 。
但是 , 中国是个大国 ,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 怎么在高度离散的村落里面 , 挑选出潜在的文化精英?在中国这么大的版图上 , 最大的难题就是信息不够 。
首先 , 从哪里发现人才 , 获得有关人才的线索?
其次 , 怎么去验证他是人才?
第三 , 人才很多 , 怎么在他们之间进行比较和衡量?
这些全是信息问题 , 有意思的是 , 从下往上看 , 和从上往下看 , 结论是不一样的 。
历史其实真的很好看|为什么说察举制为科举制打下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
文章图片
从下往上看 , 中国的知识分子最担心的是“怀才不遇” 。 当政者是不是求贤若渴 , 是知识分子的一个问题 。 但是 , 如果从上往下看 , 站在当政者的角度看 , 只要他想做成事 , 一定是需要人才 。
这种视角上的落差在今天依然能看得到 , 大量的人觉得自己的才能被低估了 , 应该担任更高的领导职务 , 但是几乎所有的领导都感慨没有足够的人才可用 。
这种焦虑 , 在中国国家成型的早期就非常明显 。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客三千 , 也没听说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 , 他虽然求贤若渴 , 但没有选拔机制 。
春秋战国就是国家存亡的竞争时代 , 但君主再求贤若渴也没有用 , 解决不了人才甄别的信息机制问题 。
到了汉代 , 国家一统 。 君主要管理那么大的国家 , 需要更多的人才储备和官僚系统 , 问题就更严重 。
刘邦是开国君主 , 有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可以用 , 人才都是在战争中显露才能 , 不存在选拔的问题 。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问题已经出来了 , 功臣凋零 , 皇帝只能用功臣的儿子或者是外戚 。
历史其实真的很好看|为什么说察举制为科举制打下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
文章图片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 , 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 。 汉武帝基本用的都是外戚 , 刚开始的时候是窦太后的侄子窦婴 , 之后是小舅子卫青、霍去病、霍光等人 。 那个时候汉朝已经开国60年了 , 还没有形成一套人才选拔制度 , 只能靠汉武帝自己的眼光在身边的人当中选 。
这对汉朝来说其实是有极大风险的 , 不仅是有没有足够的人才组建官僚队伍的问题 。 如果中央政府不能充分地吸纳人才 , 真正的风险 , 是某些地方政治势力吸纳这些不被中央重用的人才 , 后果就是跟中央形成对峙 。
那汉武帝怎么不搞科举呢?要办科举 , 得有多少基础条件?得有考试内容吧?那个时候的学问是三教九流 , 谁都说自己是人才 , 都说自己有安邦治国之术 , 要怎么制定?
好在 , 汉武帝还是干成了两件事 , 为后来的科举打下重要基础 。
一件是“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这件事 , 通常的解读 , 都是从思想的角度来分析 。 其实大家还忽略了一个角度 , 就是这件事的本质 , 是划定人才选拔的考试范围 , 制定了统一教材 。
选拔人才就必须有标准和范围 , 有了范围 , 一个农村的孩子也能看到具体的努力方向 。
历史其实真的很好看|为什么说察举制为科举制打下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