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马善军
我的家乡在嵊州市西北的谷来镇 , 一个叫横路坑村的地方 , 因路横沿溪坑而筑 , 故名 。 民居星星点点地分布在地无三丈平的山湾山岙之中 , 沿溪顺道而居 , 从村口到村尾足足有4公里长 , 号称“十里横路坑” 。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文章图片
家乡山清水秀 , 景色宜人 , 一弯小溪穿村而过 , 两旁青山蜿蜒而立 , 曲径小道延村而筑 , 漫山遍野都是茶叶、毛竹和松树 , 特别是茶叶 , 据《嵊县北山风土录》载:“横路坑……其产茶胜于紫岩、上周诸山 , 色嫩绿而味清香厚” 。 的确如此 , 家乡是“平水珠茶”的主产区之一 , 外形圆紧、色泽绿润 , 经久耐泡 , 香高味浓 , 被誉为“绿色的珍珠” 。 不仅如此 , 家乡还是珠茶成型炒干机发明人马传进的故乡 。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文章图片
家乡自马氏定居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 平淡的山村、秀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美丽的传说 , 是我每次回家 , 心灵最好的涤荡和滋养 。 每每回到老家 , 就会想起小时候夏天的傍晚 , 村民总会在路边乘凉 , 有说有笑 , 老人们讲着村庄的陈年旧事 , 什么虞马不联姻、“玉米”称“南京”、生囡生‘强盗’、马姓村落何来王家台门……等等 。 还有百柱留缺、碗底捐银、盐味拒礼等富有教育意义的优秀家风小故事 。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文章图片
一百多年前 , 家乡有位老人 , 一生做了很多好事善事 , 活了一百岁 , 且五世同堂 , 被称为“百岁善人” 。 浙江巡抚听闻此事后 , 奏报了朝廷 , 得到旌表 。 为此 , 要在村里建造了一个八字台门 , 由于他活了一百岁 , 木匠计划一百根柱子落地 , 但他要求其中一根边柱不能直达屋顶 , 最终用了九十九根半柱子 , 其实就是要告诉子孙人生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无缺 , 要不断修正缺点 , 才能进步 。 还有一位老人 , 临近年关 , 总要去困难户家中喝上一杯茶 , 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 等他走后 , 主人来收茶碗时 , 就会发现茶碗底下放着两块银元 , 是为了让他们度过年关 。
我的家乡和浙江大部分农村一样 , 有山有水有故事 , 很平淡 , 也很普通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大量青年的外流 , 这片土地上的印记 , 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 但不一样的是 , 一直有人以自己的方式把她记录了下来 , 用图文留住不断消失的乡村记忆 。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文章图片
我从小就对家乡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 从初中开始就收集资料 , 记录家乡的点点滴滴 , 只为留住那些渐行渐远的乡土文化 。 我在杭州学习、工作已经有20个年头了 , 每当我离开家乡踏上返杭之途 , 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 因为那里有我太多太多的记忆 。
一次次回乡 , 一次次调查 , 一次次采访 , 我写成了一部记录家乡的“百科全书” , 10万字的《横路坑村志》 。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翻开这本装帧并不精美的《村志》 , 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秀美的风景、一位位可敬的人物、一桩桩真实的史实跃于纸上 , 那是自己20多年的坚守 , 花费了多少个节假日和心血我自己知道 , 我更知道 , 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家乡的人和事 , 更记录了对家乡的爱 。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文章图片
回忆历程 , 这些年来实属不易 , 特别是在学生阶段 , 一放假就拿着纸笔 , 外出搞调查、访老人……父母担心我荒废了学业 , 要求我少操份闲心 , 村人也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这个年纪不好好读书 , 整天听老人讲历史 , 一定是脑子出问题了 , 但我还是选择了坚持 。
为了拥有更加详实的资料 , 高考一结束 , 我就邀请17位知情人士召开“村志研讨会”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2002年9月10日 , 一本7万字的“横路坑村志”初稿终于完成 , 其后 , 随着资料的充实和调查的深入 , 又两易其稿 , 每次都是手工书写 。 手酸了、人累了 , 休息一下 , 再继续……
【爱历史】晚潮|用图文留住家乡记忆
文章图片
每一份资料都来之不易 , 为了搞清楚我们马氏的渊源和变迁 , 利用假期奔走了嵊州20多个马姓聚居村落 。 期间 , 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 有的认为我如此卖力 , 肯定能到很多好处;有的认为这些东西毫无价值 , 白送也不要;还有人干脆把我当“骗子”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