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芬空间|一定是我的错吗?”,德芬专栏:“每个人都针对我

我们每个人在面临一些挑战、冲击以及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人、事、物时,常常会陷入一种受害者情结 。 这一点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我们小时候都是软弱无力的,本来就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 在我们小时候,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那些不好的事情都可以归因于我们的照顾者没有把我们照顾好 。 人类是在出生之后为维持生命,需要被照顾的时间最长久的动物 。 有些动物生下来脱离母亲还能存活,但人类不行 。 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去照顾自己,维护自己的益,甚至去照顾从前没有把我们照顾好的人,不管他们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是爸爸妈妈 。 但是,因为承袭了小时候的一些习惯,我们还是不自觉地喜欢做一个受害者受害者有什么表现呢?作为受害者,我们会不断地去责怪别人,觉得自己很可怜,认为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 。 其实,真正的受害者内心通常是非常自责的,有时候他甚至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引来这些虐待的 。 所以,我们先要看到自己的受害者情结,才能够走出这个情结,才会累积更多的内在力量 。 怎样才能从受害者情结中走出来呢?首先就是要去看见 。 有些人遇到挫折、纠纷、冲突的时候,从来不检讨自己,总觉得都是别人的错,都是情势所逼,即使知道是自己的错,承认自己自卑、不够成熟,他也会辩解:这不是我的错,由于小时候父母怎样怎样,才导致我会有这种自卑的感受 。 这其实就是没有对自己负起责任 。
张德芬空间|一定是我的错吗?”,德芬专栏:“每个人都针对我
文章图片
【张德芬空间|一定是我的错吗?”,德芬专栏:“每个人都针对我】我碰到冲突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当然也会有一些情绪反应,也会责怪对方,觉得对方怎么这么不讲理,这么幼稚、不成熟,这么不能承担责任、不体贴,这么算计、不细心…反正很多很多负面的词,我都会往对方身上贴 。 可是冲突之后,我都会思考:我下次怎么做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冲突呢?避免冲突,并不是说避开这样的人,因为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有,你避不开的 。 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我会思考下次面对同样的状况,我如何更有力量地去应对 。 所以,我不会成为一个受害者 。 我每次遭受的挫折、痛苦,最后都会成为滋养我成长的养料,因为当我把自己的情绪宣泄了以后,比如该骂的就骂出来,该生气的时候就表现出来,该抱怨投诉的就去抱怨投诉 。 完事之后,我都会检讨自己,是我哪里不够强大;是我应对的方式不对;是我太着急了,没有耐心,太频繁去催促人家了;是我太急于想把这件事情做成,我有贪念,才会导致这种结果 。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我需要对方认可我、喜欢我,我希望他为我体贴细心地付出,可是对方竟然都没有想到这些,更没有做到 。 这个时候,我会把责任放回到自己身上,去看看我将来在这方面如何能够做得更好,怎么样能够成长,怎么样让我的这些心理需要能够在生活当中去寻求满足,而不是依靠别人来获得满足 。 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可以去检视一下自己的这个受害者情结 。 受害者情结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习惯性地责怪别人 。 我也会责怪别人,只是当我责怪别人的时候,总有个警报提醒自己说:“受害者出来了,开始责怪别人了 。 ”那么接下来,你该怎么做呢?责怪对方也许你骂了他,也许你跟别人投诉他,甚至做一些事情报复他 。 但是做完之后,你要安静下来进行反思,对自己说:“在这件事情上,我要负的责任是什么呢?
张德芬空间|一定是我的错吗?”,德芬专栏:“每个人都针对我
文章图片
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别人身上,那个人会跟我是一样的反应吗?他会把事情弄成这个样子吗?我下次如何做得更好,有什么更好的应对方式?我内在有什么缺失需要我去修缮?”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快乐和幸福,可是几乎没有人想要改变自己 。 但是,我们一定要在行为上、观念上、思想上做出一些改变,才能够让自己从不喜欢的状况变成喜欢的状况 。 也就是说,从冲突的、悲伤的、痛苦的、哀怨的、不愉快的情境,转变成幸福的、喜悦的、正向的情境 。 这要求我们必须自己做出改变,而不是我们做些什么去改变别人或是去修正事情 。 让自己静下心来,去看一下我们在生命当中什么时候在做受害者,在这个受害者情境里,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我们该负的责任 。 这样,我们最终就能走出受害者情结 。 走出受害者情结,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事情,可能你先要从很多小事上开始练手,慢慢累积你的功力,加强你对事情承担责任的能力 。 终有一日你会发现,你身上的枷锁已经无声地脱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