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陈振龙是如何把甘薯带回中国的?

僵卧孤村不自哀 , 尚思为国戍轮台 。 夜阑卧听风吹雨 , 铁马冰河入梦来 。 ——陆游(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引言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饱读经书 , 且有一腔爱国热血 , 他们有的一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入仕做官 。 而当时的历史环境 , 也使人们对念书产生了极大的执念 , 毕竟国家奉行的是仕农工商的政策 , 而商人则被认为是最低等的 。 感人的是在如此的环境和氛围之下 , 仍有人选择了另辟蹊径 , 为国家 , 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 不拘泥于大家都去追求的东西 。
古时不乏有像孔乙己那样的人学已致疯 , 也有像清代的顾炎武那样的人独具慧眼 , 他青年的时候就想要经世致用 , 于是选择参加抗清起义 , 也在不断填充自己 , 在天文方面、兵、农等都有所造诣 , 后来也是开辟了新的学风学气 , 将致学与军事合而为一 。 而我们今天所讲的主人公 , 说他拥有丰功伟绩一点不夸张 。
这位号称明朝“袁隆平”的人物 , 出生于何处 , 又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
【历史故事】陈振龙是如何把甘薯带回中国的?
文章图片
1543年陈振龙算是出生于沿海 , 家住福建福州长乐县 。 由于家中非富非贵且上世业儒 , 所以起初陈振龙励志发奋学习 , 考取功名 , 想要顺利入仕 , 以后也为百姓造福 , 二十岁才中秀才 。 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古代竞争是否过于激烈?不过对于学习的执着这一点倒是值得我们现今学习 。 秀才在当时算得了什么?简单地来讲 , 当时的秀才顶多算是现在的一个初中文凭 。 但好在他乡试不第 , 也就是没考上 。
为什么用“好在”一词 , 因为他前面遭遇的种种只是为后面他将做的贡献铺垫 。 而且本身来讲学习固然是好的 , 可当时的四书五经只是麻痹人的神经 , 束缚人的思想 , 没有考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 既然入仕不成 , 那就经商如何?他的跳跃性让人折服 , 毕竟商人在当时社会过于卑微 , 国家也不太支持 。 年轻人还是拥有着一腔热血 , 来自沿海的优势自然也是能经常接触到很多商人 , 时常也会搞一点出国购物那种 , 这也是陈振龙的机遇 , 因为当时的陈振龙就顺利的跟着商人去“国外游”了一圈 。
他是如何顺利将所需之物带回中国 , 又如何将其得到极大的推广 , 使得当时全中国都为之受益?
【历史故事】陈振龙是如何把甘薯带回中国的?
文章图片
因为在15世纪的时候殖民扩张就早早地开始了 , 他们所到的这个国外 , 其实就是现在的菲律宾 , 不过当时的菲律宾不过只是西班牙所管束的一块领土 , 但也给菲律宾带来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 , 这里面就有“甘薯” , 而且还是当地的主食 。 说实话 , 就这?你可能认为甘薯这个东西不值一提 , 毕竟现在农村有的还将它用来喂猪 。 可是在那个时候他们连甘薯是啥都不知道 , 而明朝本就人口众多 , 生产力却不发达 。
【历史故事】陈振龙是如何把甘薯带回中国的?
文章图片
他灵机一想 , 把这个带回去 , 没准以后有大作用 , 从一种程度上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 。 最主要的是 , 只要能将它带回去 , 种植成功后将它作为一个新品种也很香 , 好吧!可是“别人家的东西”岂是你想带就带得走的?当时的菲律宾并不外传这个甘薯的种子的 , 那怎么办呢?好在陈振龙发现了一根吸水绳 , 他就将甘薯的藤弄进吸水绳中 , 蒙混过关 , 成功地带回了国 。 所以这一遭是没有白走 , 收获颇丰 。
他也不愧是一个实干家 , 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干 , 二话不说就把那个藤条栽进了自家田中 。 要说甘薯是实打实的生命力顽强 , 就光靠一根藤 , 它还就真自己到处生根繁衍扩土 , 最终结出了果实 。 他没有自私自利 , 就自己独吞了“胜利的果实” , 而是选择告知当地官府 , 并让全村人都栽种上 , 享受到这个福利 。
【历史故事】陈振龙是如何把甘薯带回中国的?
文章图片
而1593年就恰逢天旱 , 我不得不感叹现在时代与科技的发展 , 毕竟明朝对于这种旱灾真的是无能为力到绝望 , 他们生产力低下 , 本就没有什么储备粮食 。 还好的是 , 当时的陈振龙将这个甘薯上报了上去 , 希望能解决当时老百姓的困境 , 于是甘薯开始从沿海不断向内陆等地区播种开来 。 甘薯也成为解决粮食、生存问题的一大“药方” , 据古籍记载“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 你能够想象陈振龙这一举动将甘薯扩展开来是救济了多少人?养活当时中国那么多人 , 他被称为明朝“袁隆平”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