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聘礼,是周代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遣使往来的外交礼仪( 二 )


最后 , 再来看《周礼》中的聘礼 。 《周礼》中天子、诸侯之间的交往情况要更为复杂 。 有天子使臣于诸侯者 , 见《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 , 岁遍存 , 三岁遍覜 , 五岁遍省 。 ”郑《注》曰:“抚犹安也 。 存、覜、省者 , 王使臣於诸侯之礼 , 所谓间问也 。 ”有诸侯遣臣聘天子者 , 见《大宗伯》:“时聘曰问 , 殷覜曰视 。 ”
贾《疏》曰:“此二经者 , 是诸侯遣臣聘问天子之事 。 ”有诸侯交相聘问者 , 亦见《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 , 岁相问也 , 殷相聘也 , 世相朝也 。 ”郑《注》曰:“小聘曰问 。 殷 , 中也 。 久无事 , 又於殷朝者及而相聘也 。 父死子立曰世 , 凡君即位 , 大国朝焉 , 小国聘焉 。 此皆所以习礼考义、正刑一德以尊天子也 , 必择有道之国而就修之 。 ”
【历史故事】聘礼,是周代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遣使往来的外交礼仪
文章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左传》中的三种聘礼形式 , 都可以在《周礼》中找到相对应的记载 , 但是“聘”在《周礼》文本中只适用于后两种情况 , 即在描述诸侯遣使于天子及诸侯相互交往的时候 , 《周礼》用“聘”字 。 而在描述天子遣使于诸侯的时候 , 《周礼》只用“存、覜、省”等字来表述 , 绝不言“聘” 。 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
倒是《周礼》中的“覜”是天子、诸侯之间行聘问之礼时上下通用的礼称 。 如上引《大行人》曰:“三岁遍覜” , 此“覜”是指天子聘诸侯 。 《大宗伯》云:“时聘曰问 , 殷覜曰视” , 此处之“覜”与“聘”同 , 均指诸侯聘天子 , 但“覜”与“聘”的具体含义又有不同 。
杨天宇先生案曰:周王畿以外的土地 , 自内相外 , 每五百里为一服 , 划分为侯、甸、采、卫、蛮、夷、镇、番九服(见《夏官·职方氏》) , 其中蛮服 , 《大行人》名之曰要服 。 自要服以内六服的诸侯 , 都当定期朝王:侯服一年一朝 , 甸服二年一朝 , 男服三年一朝 , 采服四年一朝 , 卫服五年一朝 , 要服六年一朝 。
【历史故事】聘礼,是周代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遣使往来的外交礼仪
文章图片
这样安排的结果 , 在位之王的元年、七年、十一年这三年 , 就只有侯服的诸侯来朝 , 故郑《注》曰“朝者少” , 而其他五服的诸侯则皆遣卿来看望 , 故郑
《注》曰“诸侯乃使卿以大礼重聘焉” 。 故所谓殷覜者 , 是指每十二年内 , 当只有侯服诸侯来朝的三年 , 其他诸侯遣卿来看望 。 故《说文》曰:诸侯三年大相聘曰覜 。 即谓元年、七年、十一年 。
由此可知 , 覜是众多诸侯同时遣使来聘周王 , 聘是单个诸侯的使者来聘 。 也就是说 , 覜的时候有很多使者 , 聘的时候只有一个使者 , 此即所谓大夫众来曰覜 , 寡来曰聘 。
以上是《聘礼》、《左传》和《周礼》中所记聘礼的情况 , 可见其有细微差异 。 或正鉴于此 , 有学者才以诸侯之间的聘礼为聘礼的“常义” , 而以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聘礼为聘礼的“广义” 。
【历史故事】聘礼,是周代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遣使往来的外交礼仪
文章图片
据上述三部文献我们可总结出聘礼的若干特征 , 并以之作为认定金文材料中聘礼的标准 。 聘礼最典型的特征可谓是使者往来其间 , 出聘方派出使者 , 受聘方以礼接待使者 。 聘使是整个聘礼活动的灵魂人物 , 并且由王和诸侯派出的使者才可称为聘使 。 聘礼出使目的一般认为在于结友好 。 当然 , 亦不能拘泥于经说 , 行聘礼还可能有其他目的 , 如据《左传》 , 春秋时行聘礼的目的就多种多样 。
【历史故事】聘礼,是周代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遣使往来的外交礼仪】“聘”字出现的很晚 , 在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至今没有发现此字 , 直到战国铜器《商鞅量》铭文中才有了可以明确认知的“聘”字 。 殷周甲骨及金文文献中 , 虽多见遣使之事 , 但由于没有以“聘”标示者 , 因此要认定这些材料中何为聘事 , 还需一番鉴别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