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三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原双组元推进系统加注高级技师白崑顺:都说老白说等到100颗的时候咱们得好好庆祝 , 可是我特别有点失望 , 我就差三颗就100颗了 。
【文中图片】
尽管白师傅没能亲自去到西昌见证北斗三号收官卫星的发射 , 但是他的徒弟接下了他手中的接力棒 , 成功护送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进入太空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双组元推进系统加注技师郭欣羽:
他的那些笔记我现在也是在写 , 我现在可能也写完两三本了 。 我既然选择了这个工作 , 那么我会一直坚持到底 。
卫星生产团队:从第一缕“光亮”到“满天星辰”
代号为“529”的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 它不但是北斗卫星的主要生产基地 , 更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诞生地 , 见证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从50年前的第一缕“光亮”发展成为今天的“满天星辰”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的消息一经发布 , 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 而位于中关村的北斗卫星生产基地——北京卫星制造厂里依旧和往日一样进行着生产工作 。
【文中图片】
黎昱 , 是厂里通信导航领域的总师 , 不久前 , 他送走了亲手研制的最后一颗“北斗卫星”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通信与导航领域总师黎昱:
北斗在天上有55颗卫星运行 , 为全球提供了导航服务 。 我和我们的团队全程参与了这55颗卫星的研制 , 经历了20多年 。 每一颗(产品)的出场都像亲手送自己的孩子出门一样 , 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有所成绩一样 。
今天 , 北斗从这里生产 , 闪耀了世界 , 而50年前也是在这里 , 东方红一号诞生 , 开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 。
在2号厂房的恒温间 , 东方一号的功勋设备——坐标镗铣床依旧安静伫立 。
【文中图片】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人员汤士良(83岁):
这台机器是1958年从瑞士进口的 , 是用一火车皮鸡蛋换回来的 , 所以这台设备对我们国家是宝 , 为东方红一号生产(零件) 。
当时 , 这种机器整个北京就只有一台 , 是厂里精度最高的设备 。 决定东方红一号卫星与火箭能否成功脱离的关键零件——爆炸螺栓就是用它生产的 。
【文中图片】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人员汤士良(83岁):
(卫星上)4个螺栓同时爆炸 , 有一个不爆炸 , 卫星就是完不成任务 。 99%不行 , 必须达到100% , 做了十几批(爆炸螺栓实验) 。
正是老一辈航天人的无私无畏、久久为功 , 让“东方红一号”在1970年4月24日点亮了中国人征战太空的第一缕“光亮” , 50年来 , 这缕光亮一直照耀着航天人前行 。
从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 , 黎昱就参与其中 , 他和团队陪伴北斗走过20多年 , 也共同奋斗了20多年 , 印象最深的就是生产北斗二号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 , 因为工期压缩 , 他们要在2个月里完成超高精度要求的星箭接口任务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通信与导航领域总师黎昱:
当时我心里非常着急的 , 这个时候整个的研制团队积极站出来申请加班加点 , 而且想了很多高效的方式、并行的方法 , 很多同志是看着朝阳来看着朝阳走 , 把预想的两个月压缩到了一个月以内 , 使得整个项目不受影响 。
北斗@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紧接着 , 2009年北斗三号立项 , 黎昱和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任务 。 北斗三号应用大量的国产创新材料 , 其中 , 在太阳翼生产中加入了国产高模高强纤维 , 不但可以提高性能 , 还可以节约成本 。
然而 , 新材料在匹配性和工艺性上给了黎昱和团队又一次重大考验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通信与导航领域总师黎昱:
做了很多的实验工作 , 一开始是做的纤维和我们宇航用的树脂的匹配性 , 光力学实验中实验件就做了好几千件 。 工艺实验大概做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 调整优化工艺参数、改造设备、整个测试试卷也达到了上千件的量级 , 最后稳定住了 。
- “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展”开展
- 公司|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涨0.33%
- 零本数码德国工业领域的巨无霸,在中国“扎根”147亿,一年净赚327亿
- 经济|洪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中国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关键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从月球“抓把土” 看看她的“芳龄”
- 暴走通信 2021年网内新增5G手机2亿部,中国移动:大手笔投入
- 科技圈 搭建全新 SIM 卡开放生态,中国移动产品创新开放合作论坛
- 暴走通信 移动云迎来大爆发,中国移动钱岭:“云改”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