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7月31日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宣布建成开通 。 从1983年“双星定位”理论提出 , 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从单星研发到多星并举 , 从艰难追赶到昂首超越 , 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 , 让中国的北斗终成世界的北斗 。 北斗的研制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作为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原子钟 , 它的每一次跳动都直接决定着北斗卫星定位、测速和授时功能的精度 。 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 到不断设计研发更高精度、更强能力的国产原子钟 , 研制团队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 , 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发展之路 。
眼前的这个看着并不起眼的金属盒子就是北斗卫星的“心脏”——铷原子钟 。 已经79岁的雷文琦是我国第一代铷钟研制带头人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我国开始了对铷钟的研究 , 却只停留在理论和地面研究阶段 。 直到“要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导航系统”这个目标出现 , 研制团队意识到铷钟这颗导航卫星的“心脏”必须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完成 。
北斗@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文中图片】
摆在雷文琦和团队面前的是从无到有 , 从纸上的理论到可以上天的产品之间巨大的跨越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星载铷钟产品专家雷文琦:我们不想受制于人 , 我们这一代人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经受到西方对中国实行高技术禁运 , 已经遭遇过这种情况 。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量做到自力更生 , 研发自己的国产铷钟 。
【文中图片】
“不想受制于人” , 这是整个北斗工程最核心的精神 。 即便要面对简陋的条件 , 技术的封锁 , 甚至科研设备也少之又少 。 但是他们知道 , 中国的北斗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 。
【文中图片】
2006年 , 我国第一台星载铷钟产品一飞冲天 , 搭载验证取得成功 。 团队来不及庆祝 , 就投入到了北斗二号首发星的研制任务中 , 而那时 , 属于他们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
【文中图片】
由于我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属于同步开展建设 , 依据国际电联的规定 , 用于卫星导航的频率资源采取先到先得的方式 。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约定时间发射卫星 , 申请的频率资源就将作废 。 而此时 , 留给北斗二号首发星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年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星载铷钟产品首席专家贺玉玲:当时任务非常艰巨 , 我们进口一台铷钟是要18个月才能交付 , 我们只有8个月的时间完成我们星载铷钟的研制 , 密密麻麻的任务节点就贴在墙上 。 大家都是吃住在实验室 , 哪怕是凌晨两三点钟 , 我们要爬起来去测试 , 去试验 。 没有白天黑夜一直在干 。
【文中图片】
经历了没白天没黑夜的8个月 , 2007年4月14日 , 首颗北斗导航卫星终于竖立在了发射塔架上 , 此时距离我国申请的频率有效期只有三天的时间 。 而对于铷钟研制团队来说 , 只有卫星顺利升空并且传回了导航信号 , 才算真正成功 。
【文中图片】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星载铷钟产品首席专家贺玉玲:真的是惊心动魄 , (信号传回的时间)仅仅比国际电联规定的时间提前了4个小时 。 在导航信号播发的那一瞬间 , 我真的是感慨万千 , 忽然觉得自己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
【文中图片】
北斗二号首发星的成功 , 拉开了铷钟国产化的序幕 。 2012年 , 在北斗二号后期发射的卫星中 , 改变了以往的国产化铷钟为主钟、进口铷钟为备份的模式 , 国产化铷钟正式全面取代进口铷钟 , 精度提高到了每三百万年才会差一秒 。
同时 , 为了追上北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 , 团队不断优化研制流程 。 如今的星载铷钟的批产能力已经达到了每年50台左右 。 为北斗导航工程铸造了一颗最强中国“心” 。
- “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新年展”开展
- 公司|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涨0.33%
- 零本数码德国工业领域的巨无霸,在中国“扎根”147亿,一年净赚327亿
- 经济|洪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中国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关键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从月球“抓把土” 看看她的“芳龄”
- 暴走通信 2021年网内新增5G手机2亿部,中国移动:大手笔投入
- 科技圈 搭建全新 SIM 卡开放生态,中国移动产品创新开放合作论坛
- 暴走通信 移动云迎来大爆发,中国移动钱岭:“云改”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