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红色故事缘何成为纪录片《大上海》主线

:原题为_文汇|红色故事缘何成为纪录片《大上海》主线。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出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些党史上的大事件为何都发生在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的成果之一 , 被誉为上海纪录片领域“一号工程”的《大上海》给出了系统梳理 。

去年9月 , 《大上海》在东方卫视首播 , 取得同时段全国节目第五名、专题类节目第二名的收视佳绩 。 如今 , 近一年过去了 , 该片在网络播出平台始终保持一定热度——网络评分8.9 , 微博话题阅读量近3000万 , 节目相关短视频的播放量更是突破5000万 。 文史学者吴基民评价:“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纪录片 , 是写上海历史的经典之作 。 ”
既学术又好看 , 成就主旋律纪录片“网感”
《大上海》一共分为八集:《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 , 以每集50分钟的体量 , 完整记录了上海开埠至今的历史进程 。
【文汇|红色故事缘何成为纪录片《大上海》主线】“红色故事是上海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 也是《大上海》的主线之一 。 ”总导演徐冠群告诉采访人员 , 虽然该纪录片里只有一集以“红色”命名 , 但其实相关内容在多集中都有体现 。
据徐冠群介绍 , 该纪录片正式拍摄之前 , 主创团队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前期调研 , 光调研报告就写了40万字 , 为的是全面打捞上海的历史资料 。 他们还前往北京、香港等20多个城市 , 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共150余人 。 开机之后 , 摄制组将上海境内百余个遗址遗迹收入镜头 , 累计拍摄超过1000小时的素材 。 “纪录片不是说教而是讲故事 , 我们选择以史写人 , 以人带史 , 同时加快叙事节奏 , 提升观看体验 。 ”
厘清上海红色文化的脉络并非易事 。 最终 , 片方在专家帮助下选取了党史上有代表性的大事件 , 同时将时间线提前到建党筹备过程 , 通过翔实的资料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娓娓讲述 。
比如 , 南昌路100弄 , 老渔阳里2号 , 这座石库门不仅曾是《新青年》编辑部 , 也留下了陈独秀的一段珍贵时光 。 他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 与李汉俊、俞秀松等人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 , 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也是从这里发出 。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与上海密切相关
渔阳里还有一个出口在淮海路上 , 从弄堂口进去转个弯 , 便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地方 , 日后这里还挂上了外国语学社的牌子 , 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等人都曾在此学习 。 学社与《新青年》编辑部相隔不远 , 陈独秀不出弄堂就可以去讲课 。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由于这里留下了许多共产党早期活动家的身影 , 渔阳里的弄堂因此还被唤作“共产主义小道”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介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和诞生 , 上海是向世界开放的城市 , 先进的各种理论首先在上海传播 。 ”
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在这座城市里连接起历史、现实和未来 , 他们大多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 但上海因他们而荣光 。 毛泽东一生曾多次到上海 , 第三次便是在渔阳里拜访陈独秀 , 二人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问题 。 多年以后 , 毛泽东回忆起这段会面时提到:“陈独秀谈自己信仰的那些话 , 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 。 ”1921年7月 , 毛泽东再一次来到上海 , 参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程与上海的弄堂和石库门有着不解之缘 。 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3年中共中央转移到江西瑞金 , 12年间 , 除了几次较短时间迁离之外 , 中央领导机关都常设在上海 。 “中国革命道路的形成和上海是密切相关的 。 ”徐建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