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幕后争分夺秒严守防疫要求 一届特殊的电影节

:原题为_上观|幕后争分夺秒严守防疫要求 一届特殊的电影节。
P2 “幸福小康”之路 , 这样步步走来
P3 电影之梦 , 始于足下
P4 最打动我的那部电影
线上线下并举
今年 , 拉夫·迪亚兹等影视大咖线上举办大师班;传媒关注单元线上进行;在线下展映外 , 不少影片也推出线上展映活动;金爵电影论坛等均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触达更多热爱电影的观众
聚焦重大主题
紧密围绕“脱贫攻坚 , 小康社会”关键词 , 《五朵金花》《我不是药神》等8部影片组成“幸福小康”单元 , 国际影视市场也策划了“脱贫攻坚奔小康”重点电视剧主题展
第一次露天电影展映
以创新转型、公益惠民为主旨的露天电影放映活动 , 从7月25日起 , 在全市7个商圈、36个社区进行约50部中外电影放映 , 接近150场次
第一次不评奖
严守防疫要求 , 本届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奖不评奖 , 不走红毯 , 仅公布“官方入选片”
打通国际影视市场
首次贯通电影市场与电视市场 , 以“国际影视市场”之名云上举办 , 700多家展商和机构踊跃报名 。 华纳兄弟、索尼、派拉蒙等好莱坞大厂牌均第一次报名注册
长三角影视基地合作联盟
构建“一套影视拍摄服务体系” , 出版“一本影视拍摄服务指南” , 建设“一个影视拍摄信息共享平台” , 形成“一组影视拍摄地评价机制” , 组织“一批影视展会集中呈现”
第一次30%上座率
出于疫情防控所需 , 本届电影节线下展映环节 , 所有影院上座率严格控制在30%
“一带一路”电影扩容
成员已从2018年成立时的29个国家、31个机构 , 增加至44个国家、50个机构 。 在本届电影节征集的3693部影片中 ,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占比近一半
7月20日 , 电影院在阔别观众178天后重新敞开大门 。 仅5天后 ,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在影院、商圈、社区与影迷“重逢” 。 疫情之下 , 国际影人难以抵达上海 , 电影节的征片、甄选、影片传输更困难重重;但本届电影节的亮点毫不逊色以往——320多部展映影片中 , 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片达232部 。

如果把7月25日比作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交卷日 , 那么 , 这场艰难的备考早在数月前就已启动 。
幕后争分夺秒 , 严守防疫要求
艺海大厦20层 , 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的忙碌景象已持续许久 。 “电影节就是一个让老百姓看电影的节日 ,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 。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王晔说 。
往年 , 展映影片的“收片”大多是将DCP(数字电影包)存储在物理硬盘中 , 再通过航空快件邮寄到上海 。 但今年几乎所有国外的影片 , 都只能利用线上传输 。 “一部影片至少要四五个小时才能传输完毕 , 中途还不能断 , 断了只能重新来一遍 。 ”王晔说 。 为此 , 负责“收片”的工作人员24小时两班倒 , 紧盯着屏幕 。
7月17日 , 组委会“官宣”电影节将于7月25日开幕 。 以这一天为时间轴 , 艺海大厦里的排兵布阵有序进行 。 影片拷贝抵达上海的第一步是技术检测 , 由于DCP格式不一 , 不一定能完全适配上海各大影院的服务器 , 如果上机了不能读取 , 工作人员只能另想办法解决 。 只有经检测安全的影片才能进入展映单元的排片表 , 进行线上售票 。
前期工作完成了 , 严守防疫要求 , 终端的影院也要确认对接无误 。 用于展映的29家影院的消杀、银幕检测 , 320多部影片的排片、出票 , 字幕员、志愿者的岗前培训……一个电影节的筹备远比想象中繁琐 。
露天电影回归 , 全新的“仪式感”
开幕当晚 , 大宁音乐广场迎来了首场露天电影放映 。 广场上 , 一座五六米高的透明大棚搭建完毕 , 里头架起幕布 。 在这个灯火通明的上海夜晚 , 有一处灯光悄悄退场 , 把空间让给久别重逢的大银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