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战队|打破SCI与“影响因子”的神话( 二 )


第二种是自引与互引 , 即期刊文章引用同一期刊之前所发文章 , 或者数种期刊大规模相互引用 。 再叠加上综述 , 效果会更加奇妙:2008年的“妖刊”《晶体学报A》 , 由于刊登的一篇《SHELX简史》 , 使得其原来仅有2.0的影响因子突然飙升到2009年的49.9 , 2010年又上涨到54.3 , 而过了两年的计算引用时间后 , 2011年 , 刊物的影响因子又掉回了2.0 。 另外 , 《SHELX简史》73.6%的引用来自于《晶体学报A》的四个姊妹刊 , 也就是说 , 同一家所属期刊之间的互引 , 造就了《晶体学报A》影响因子的暴涨神话 。
第三种 , 则归因于期刊中的非学术内容 。 非学术内容会对杂志中学术文章的引用产生正面影响 。 据相关对比研究发现 , 《纽约时报》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论文的全文转载 , 提升了论文的关注度 , 也增加了其SCI引用次数 , 这意味着《纽约时报》对学术传播有着非常明显的放大作用 。 Nature的品牌策略类似:自1869年创刊至今 , 其从未放弃对通俗科普文本的经营 , 正是这些通俗文本 , 造就了其巨大的知名度 , 这也使得如果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 会因为刊物的公众知名度 , 获得不少额外引用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影响因子的背后 , 早就形成了一门巨大的生意 。 虽然目前ISI的盈利规模由于涉及商业机密 , 很难获得公开数据 , 但是以一所国内985院校为例 , 该校目前订阅ISI的7种信息产品 , 每年支付超过200万人民币 。 如果推及全中国、全世界的高校 , 生意规模不小 。 另外 , ISI于1992年就有了30万客户 , 就不难想象其盈利之巨了 。 另据《科学美国人》在1995年的一篇文章中就曾披露 , 墨西哥一家期刊为了能够收录进SCI , 每年被要求花10万美元订阅ISI产品 。
对于国内科学界的“唯SCI”与影响因子现象 ,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定的干预 。 2020年2月20日 ,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 使得SCI与学术评价问题在学术界再次成为焦点 。 中国政府希望想建立的新的学术评价体系 , 来替代“唯SCI”和影响因子的学术导向 。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长期影响中国科学界的SCI及影响因子是一个信仰级的神话 , 但这个包含很多问题的神话 , 到了该打破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