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7位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来源标题:7位陪读妈妈探索村庄垃圾分类
社会|7位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本文插图
7月23日 , 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 , 杨婧的实验棚里放置着厨余垃圾桶 。 摄影/***采访人员 郑新洽
社会|7位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本文插图
环保小组发起人杨婧在她的实验棚里 。
北京燕山脚下 , 常住1000余人的小村庄里 , 每天早晚两次 , 会有垃圾车放着村歌《辛庄人》 , 从村里按路线穿过 。 歌声由远及近 , 道路两旁的村民们走出家门 , 将各类垃圾分类投入车中 。
这里是昌平区兴寿镇辛庄 。 2016年 , 村里7位陪读妈妈组成了志愿团队 , 开始推行垃圾分类 。
大家都不是环保领域的专家 。 志愿者杨婧提到 , 当时没人知道 , 垃圾分类要如何实现 , 只是“说干就干” 。 此后 , 垃圾分类在村内蓬勃发展 , 卫生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
村里17座散发恶臭的露天垃圾站消失了 , 路面上或者农田里 , 都很难找到垃圾;在村口凉棚下乘凉的六旬老者 , 也能清楚地说出 , 生活垃圾应该如何分类;兴寿镇有二十多个村庄受此影响 , 也开启了垃圾分类 。
在背后推动垃圾分类发展的7位 , 最初给自己取名“七仙女” 。 按照杨婧的话说 , 本带有自嘲的意思 。 但惊叹于7位妈妈的执行力 , 和她们给村庄带来的巨大改变 , 村民谈起“七仙女”时 , 变成一种认同和夸赞 。
现如今 , 因理念不同等原因 , 7位大多已不在一起共事 。 但她们大都并未停止探索 , 仍各自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前行 。 杨婧说 , 她们依然保持信心 , 相信“总能找到一条路走下去” 。
误食塑料袋的羊死了
43岁的杨婧是一个陪读妈妈 , 租住在辛庄村内 。
7年前 , 因为6岁的女儿被村里一所艺术学校录取 , 她就在这里租下一个院子 , 陪女儿一起读书 , 闲暇时 , 她在院子内养了几只羊 。
2015年底 , 一只母羊因误食飘进院子的塑料袋 , 最后倒在羊圈中 。 “这些看似寻常的垃圾 , 对于其他生命来说 , 可能是致命的 。 ”
塑料袋可能是从附近垃圾池里飘来的 。 在杨婧家不远处的路边 , 有一个露天垃圾池 , “下雨天全部是蹚着垃圾走 , 刮风天漫天都是塑料袋 , 苍蝇四处纷飞 。 ”她还记得 , 当时的环卫车装不下满池垃圾 , 就一边运输 , 一边焚烧 , 一路散发出黑色浓烟 , 萦绕在村内 , 久不散去 。
“我能为女儿做点什么?”杨婧说 , 直到一次课堂上 , 她认识了另外两位志同道合的陪读妈妈 , 黄奇志和陈娇枝 , 大家商议着要进行垃圾分类 。 接着 , 更多妈妈们——卢雁频、王金玲、唐莹莹和周曼硕也加入进来 , “大家都想做点什么 , 但没人知道具体要怎么做 。 ”
7位陪读妈妈时常一起讨论 , 每个人“都开始贡献出一些神奇的元素”:王金玲请来一名老师进行了一次演讲 , 为大家提供了用厨余制作酵素的方向;原是大学教师的唐莹莹刚从台湾返回 , 她提出要学习台湾“垃圾不落地” , 定时回收垃圾……
清理172车垃圾
2016年 , 7位陪读妈妈迈出了探索垃圾分类的第一步 。
她们找到村长李志水 , 几次沟通后 , 对方决定全力支持 , 并给予了4万元的启动资金 。
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净村行动”开展起来 。 李志水安排村干部 , 与志愿者们一起在村民的屋前屋后做“大扫除” , 按照事先商议的“垃圾不落地”方案 , 村内17座露天垃圾池也被铲除 。 两个月时间里 , 他们先后清理出172车垃圾 。
所有人都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 。 杨婧提到 , 当时国家并未出台垃圾分类标准 , 大家讨论着 , 按照“生活常规” , 将垃圾大致分为厨余、可回收、有害和其他几类 , 进行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