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英国的养羊业和圈地运动的发展( 二 )


以剥夺自耕农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圈地运动 , 为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大农业、大牧业奠定了基础 。
【爱历史】英国的养羊业和圈地运动的发展
文章图片
“关于资本主义 , 有很多定义” 。
可以把它分成两类定义:一类是西方学者的 , 一类是中国学者的 。
西方学者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当成一种经济制度 , 它主要是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 。
第二就是经济资源主要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的 , 这个定义有点接近于关于市场经济的定义 。
“我们中国学者的定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 就是把资本主义定义为一种生产方式 , 但是我们中国的学者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学说 , 把资本主义做这样的一个基本定义 , 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 , 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 , 它的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所有制 , 这个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 我们认为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人剥削人的生产方式” 。
所谓资本主义大农业、大牧业就是农业资本家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面向市场的大规模的企业化的农业、牧业经营 。
在这里 , 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同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新型的阶级关系 , 即资本家同雇佣工人早期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 。
十六世纪 , 英国已经出现了大批大的农场和牧场 。
著名学者陶内认为 , 到十六世纪中叶 , 英国的大农场制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 。
在部分地区约有一半土地已转入农场主手中 , 约相当于佃农所占的全部土地 。
另外 , 著名学者斯金斯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记载 。
比如 , 1547年在南莱斯特郡的一个庄园 , 一千亩牧场被围成两片 。
1494年东莱斯特郡 , 有人围圈了400多英亩的牧场 。
在十六世纪后半叶 , 某地有一牧场年租金竟达1400镑 , 其面积之大可想而知 。
马克思进一步阐述说 , 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 , 从而第一次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 。
另一方面 , 把土地所有权弄成荒谬的东西 ,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功绩 。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
据估算 , 圈地制的经济效益是敞地制的1.5倍 。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起源 , 那么在工业中情况如何呢?
1597年在英国出版了一本为一个叫约翰·温契康伯的暴发户写的传记 , 下面这一个歌谣是这个传记中描述这个暴发户所拥有的手工工场的情形的: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上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巨室、女工共百人、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列坐剪细毛、不敢辞辛苦、彼皆窶人子、终日不得息、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士、场中供酒饭、饮食皆于是、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各自施妙术、天衣真无缝、又有八十人、将呢加浆洗、染工八十人、齐将颜色施、二十扞制匠、将呢折成匹 。
这段歌词虽然有些夸张 , 但它真实的描绘出了一个早期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生动画面 。
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产生和发展 ,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 。
在简单协作阶段 , 一些商人先到市场购买大宗羊毛原料 , 交给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业者 , 让他们梳洗纺线 , 纺成毛绒后商人再来收取 , 将毛线分给织呢的家庭手工业者 , 呢布织成后 , 商人再组织人染色、包装和出售 , 这些商人叫做包买商 , 他们割断了生产者同市场之间的联系 , 使之失去经济独立性而依赖于他们 。
包买商给生产者发工资 , 生产者事实上已经成为他们的雇佣工人 。
在这些分散型的手工工场里 , 由于生产者经常从事某一生产环节的劳动操作 , 技术日益熟练 。
场地虽然分散各处 , 但在包买商组织下实现了分工合作 , 因此 , 同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相比 , 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了 。
【爱历史】英国的养羊业和圈地运动的发展
文章图片
包买商一方面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组织起来 , 为他们带来了就业机会 , 但另一方面雇主同雇工之间、资本同劳动之间的对立 , 几百年来 , 也始终存在着 。
以上介绍的是分散的手工工场 。
这种工场自有其优势 , 但是 , 由于生产的一些工序很需要在集中的场地内连续进行 , 一些资本家便开始建立集中的手工工场 , 于是 , 便有了前述那首歌谣所描述的情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