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数字资产、数字支付及跨境活动——以美元数字化为例( 三 )


能够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 , 就能够推动美元数字化 。
在全球货币体系中 , 现阶段美元数字化最多只是个“局部”现象 , 决定其扩张的基本动力是需求 , 特别是在既有的银行美元体系下无法获得满足而在数字美元条件下或可实现的“需求” 。
美元数字化的现实推手 , 不是技术构想及其开发者 , 不是有意愿的监管当局 , 不是利益协调参与者 。 根本而言 , 决定美元数字化的基本力量是 , 现实的数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需求” 。 这就是说 , 单纯依靠旧需求的数字化替代是不足以驱动美元数字化的 , 而必须发掘数字经济的新需求来实现 。
从美国自身的数字经济发展来看 , 其美元数字化的动力是不足的 , 或者说银行美元的力量足够强大到被数字化撼动 , 似乎加密资产或数字资产交易是唯一推动美元数字化的现实力量 。 这也是美货币监理署推动加密资产商业托管的目的 。
从国际看 , 对于美元数字化可能带来的冲击 , 各监管当局或金融体系的立场主要有二:(1)美元数字化只是一种或然性冲击 , 而非现实的作用与影响 , 尚难作出有效的判定与评估;(2)数字美元或是摆脱银行美元约束的一类选项 , 抑或是强化美元国际地位的工具 , 要视数字美元的承载工具的具体情况而定 。
总的来看 , 美元数字化的本土与国际两个策源地正在形成中 , 相较而言 , 主要还要看美本土数字化的总体进程 , 国际上美元数字化的创新尝试主要还是加密货币或稳定币模式 , 仍然是分散的、琐碎的 , 尚不足以汇聚成一种态势 。
美元数字化的利与弊
美元数字化将开启“美元二元化”时代 , 亦即银行美元与数字美元的竞争与协作进程 。 究其原因 , 数字美元一定会挤出或替代部分银行美元 , 这可以理解为美元地位至少在短期内的削弱 , 亦可以理解为美元数字化的“摩擦成本” 。
整体看 , 这个摩擦成本是美元体系所承受得起的 , 而具体看 , 这个摩擦成本并不是整体性的 , 更不是全局性的 , 往往是局部与具体的 。
这就意味着 , 银行美元会出现数字化的“漏洞” , 会流失掉一定的利益 。 问题是 , 这个“漏洞”或“破口”是不是可控的 , 谁来判定?具体来说 , “可控”又是谁的策略目标?
这些都取决于美元数字化的现实风险规模与水平 , 不论是来自市场方面的 , 还是来自监管政策方面的 , 美元数字化的风险仍是广泛存在的 。 这就决定了相关各方不会很快形成乃至宣示其各自的美元数字化立场 。 由此来看 , 美元数字化的总体进程仍将是渐进而非激进的 , 但其路径或线索或将趋于显现 。
加密资产交易实现跨境支付是未来方向吗
一系列以数字货币命名的加密货币 , 即所谓的加密资产或数字资产 , 并非支付工具 , 更非跨境支付工具 。 作为资产 , 其价格的波动性是常态 , 这就决定了不能充当一般意义上的支付工具 。 由此 , 加密资产的一般持有动机 , 固化为谋求资产的保值或增值 , 是其他类型资产的替代选项 , 其价格的市场波动频繁、幅度不小 , 这就更容易影响其短期需求或长期持有 。
另外就是 , 加密资产的变现一般通过所谓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交易来实现 , 所谓加密货币的法币交易是必要的环节 。 这些决定了加密资产国际流转中的价格风险和效率风险 。
简单说 , 数字资产作为跨境支付的便捷性很差 , 往往是出于规避监管的动机 , 以降低合规成本 。 严格说 , 加密资产是跨境资产流动的工具 , 而其充当跨境的支付工具并不便捷 , 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 只是特定的“替代性选择” , 不适宜作为常态化的跨境支付工具 。
事实上 , 既有的银行跨境支付中 , 并不缺乏规避监管、降低合规成本的灰色“管道” , 也有着相应的“需求” 。 应当说 , 监管当局往往对其采取严格的管控 , 这些灰色“管道”也往往做出一定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