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诞辰120周年:他的人生是一部跨世纪的学术史( 四 )

(实际上也不可能)

参与其中 。 当然 , 传记也并未讳言后来成为伽达默尔的第二任妻子的女学生凯特·莱克布施当时悲惨却又幸运的遭遇 。 这些事件构成了伽达默尔在这段梦魇岁月中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


伽达默尔诞辰120周年:他的人生是一部跨世纪的学术史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真理与方法》 , 伽达默尔著 , 洪汉鼎译 , 商务印书馆2007年4月版

让·格朗丹认为 , 虽然在纳粹暴政快结束的那几个月里 , 伽达默尔的态度并不是很光彩 , 但的确是无计可施的妥协 , 任何一线的政治抵抗者都不可能安然渡过那段岁月 。 伽达默尔认得清 , 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真正使命在于追求卓越的哲学教育 , 以便帮助战后德国培养亟需的独立知识分子 。 同时 , 他在纳粹时期艰难、灵活且不失人格的生存赢得了荣誉 , 使他在1945年德国解放之后被推选为莱比锡大学的校长 , 开始在美苏两大阵营的监管之下再度重启德国大学 。 这种战后重建的工作伴随着意识形态的冲突 , 一直延续到1947年左右 。 伽达默尔辞去了校长职位 , 并获得了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教职 , 之后在1950年 , 决定性地接过了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的哲学教席 。 这位思想家仍然蒙受着哲学的召唤 。

 伽达默尔在海德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不仅写出了迟到的巨著《真理与方法》 , 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才俊 。 他在之前岁月中养成的博大性情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没有“伽达默尔主义” , 而是指导学生走上各自的道路 。 不仅如此 , 他还乐意提携当时虽然不属于自己学生 , 但特别有天分的年轻一代思想家 , 包括哈贝马斯、卡尔·奥托·阿佩尔、恩斯特·图根哈特以及奥托·珀格勒等后来声名卓著的人物 。 因此 , 伽达默尔赢得了一个绰号:德国哲学的“幕后主导者” 。 不仅如此 , 1968年荣休之后 , 他开始了年轻时错过的世界讲学 , 在不同的国家都继续培养了许多外国学生 。 这种令人艳羡的成功 , 归根结底与他所倡导的“理解”思想密不可分 。

从反思的角度来看 , 伽达默尔的哲学生涯完美地诠释了自我理解的图像必然显现在与他人的交道之中 。 他的哲学道路达到极盛 , 恰恰是因为他洞察到了自身的有限性 , 而且受惠于对他人的倾听 , 尽管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争执 。 传记在还原伽达默尔思想及性情的成熟过程方面非常杰出 , 因为它准确地理解了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不同于灵感的迅疾与澎湃的天才 。 实际上 , 理解要达到的意义正是“不同于” 。 传记试图表明的 , 恰恰是伽达默尔既不同于海德格尔 , 也不同于那些才华横溢甚至咄咄逼人的同辈之处 。 解释学 , 正如其名 , 是一种精耕细作的、苦心经营的洞见 。 正如我们无法通过某些既定的范畴或抽象的意识立场来理解某个具体的人或物 , 有待解释的作品也是如此:要整体地把握一件作品 , 实际上就是要把握其最富有独特个性之处 , 把握其独特个性之所以如此显现的那个场域或事件 。 要达成这种理解 , 需要敏锐的意识乃至妥协 , 而非那种披荆斩棘的决断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