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星耀天穹 福及人类——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略( 五 )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 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 , 他们都是北斗人 , 共同谱写了重大航天工程“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火热篇章
从北斗工程立项伊始 , 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们便怀揣激情和梦想汇聚到北斗研制建设一线 , 他们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 不分前方后方、不分国企民企、不分台前幕后 , 共同谱写了重大航天工程“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大会战”的火热篇章 。 如同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是‘五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 , 经历了千难万险 , 付出了千辛万苦 , 要走进千家万户 , 将造福千秋万代 。 ”
2015年 , 北斗三号即将发射试验卫星 , 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组网任务能否顺利进行 , 至关重要 。 为了赶上“发射窗口”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机械总体研制团队绞尽脑汁、开足马力、使出浑身解数 , 流程调整、精简项目……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必须按时出厂!”为了确保每项工作按计划完成 , 总装现场24小时作业、设计师就24小时跟产 。 在亮如白昼的大厅里 , 已然分不清是深夜还是白天 , 困了就出去洗个脸精神一下 , 累了就坐在现场休息一会儿 , “天线顺利展开、转动指令正确”……每一个节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 都会给在场的人打上一支“强心剂” ,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 试验星终于在9月30日成功发射 。
类似的场面在整个北斗系统工程中无数次出现 , 不分昼夜地坚守 , 永不放弃地攻坚克难 , 属于北斗人的精神有很多 , 其中工匠精神更是北斗工程的魂 。
在第九颗北斗三号卫星某关键单机测试中 , 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家兴发现一个关键指标“超标了” 。 “差了多少呢?”得到的答案是“小于一纳秒” 。 换句话说 , 这个误差小于十亿分之一秒 。 但刘家兴就是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关 , 为了这个误差 , 整个团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坚决不能让卫星带着隐患上天!”
2020年6月15日晚 , 举世瞩目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任务因运载火箭发现产品技术问题推迟发射 , 已经加注的近400吨火箭常规推进剂必须安全泄出 。 危急时刻 , 加注分队连续3天反复研究推进剂泄出技术难点 , 分析近500个阀门、1600米管道等设备设施状态 , 组织8次泄出演练 , 把泄出方案细化到分钟级 , 精确到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令 , 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点 。 6月23日 , 伴随着轰鸣巨响 , 重新加注燃料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 , 托举着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飞向太空 , 为北斗发射任务画上一个圆满句号:44次发射取得100%成功 。
今年北斗收官发射又赶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 多支试验队伍、数百名科技人员齐聚发射场 , 任务实施过程一波三折 。 大家既要打赢组网收官战 , 又要打好疫情防控战 , 两条线都不能出问题 。 面对特殊严峻的形势 , 参试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 主动换位思考、共同坚守担当 。 总体层面精心做“统法” , 统筹资源、统筹力量、统筹工作;各试验队一再做“减法” , 把现场人员压到最少、工作流程调到最简、各类风险控到最小;发射场全力做“加法” , 加强防控措施、加大保障力度、加紧解决困难 ,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 有效确保了发射任务和场区防疫“双胜利” 。
据统计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启动以来 , 全国范围内共有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 。 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 。 国内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在1.4万家左右 , 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 , 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鄂豫湘、川陕渝五大产业区 。
“全球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服务 , 从国内到国外 , 从区域到全球 , 北斗服务将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