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星耀天穹 福及人类——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纪略( 三 )
如果将卫星导航系统比喻成一棵大树 , 那么技术就如同它的树根 , 而频率资源则是大树赖以生长的土壤 。 如果没有频率 , 卫星导航系统将如同无地生根的大树 , 设计得再好也没有施展本领的舞台 。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回忆 , 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初始阶段 , 频率资源相对充沛 , 建设时间较早的GPS系统和GLONASS系统不存在频率资源的冲突问题 , 然而到了北斗系统建设的时候 , 发达国家已经将卫星导航频率瓜分得所剩无几 , 频率资源争夺非常激烈 。 北斗第一代科学家经过与几十个国家300多次艰苦的谈判 , 创造性地提出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 , 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 , 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 , 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频率资源 。
然而 , 国际电联规定 , 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 , 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 , 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 , 逾期则自动失效 。 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 , 北斗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 , 抢在当年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 。 然而临射前 , 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 。 为确保万无一失 , 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矗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 , 取出卫星应答机 , 72小时不眠不休 , 成功排除故障 。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 , 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 , 北京清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 这一刻 , 距离频率失效最后时限已不到4个小时 。 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 , 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
翻越“腊子口”
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 , 但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在北斗系统一路走来的过程中 , 最不缺少的就是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 。 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是艰苦的 , 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人员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 , 即使买来了也是不可靠的 , 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 , 只有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 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面对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区域布站条件下实现全球服务等看似难以逾越的“娄山关”“腊子口” , 北斗人凭借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勇气 , 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 。
“现在几点了?”这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 而为我们提供答案的不是身边的钟表 , 而是天上的导航卫星 。 授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 。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 , 许多台起重机一起合作 , 动辄上千米的作业面 , 时间上差一点 , 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授时精度取决于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 。 由于星载原子钟机理复杂、技术难度极大 , 美国、俄罗斯、瑞士等少数国家曾长期垄断这项技术 。 遗憾的是 , 我国科研团队为北斗卫星设计的第一台原子钟效果差强人意 , 不仅在工作时经常出现“突跳” , 精度与国际水平也相差甚远 。 能否突破原子钟技术瓶颈 , 关系到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的成败 。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刚华的办公室里 , 至今收藏着几抽屉的试验品 , 它们被梅刚华视若珍宝 , 见证着课题组20年来的艰难求索 。 “原子钟的核心部件微波腔只有一个胶卷大小 , 要在里面特定位置打几个槽 , 测量宽度和深度 , 在当年没有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时 , 只能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打磨 。 ”梅刚华说 , 仅这一项技术 , 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试验 。 最终 , 具有全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开槽管式微波腔研制成功 , 这一研究利用小体积原子气室激励出高强度原子跃迁信号 , 获得了中、美两国发明专利授权 。
- 中国北斗横空出世纪实
- 一萌娱乐|美国12500公里,俄罗斯16000公里,中国,三国导弹射程
- 视听中国|伊外长强烈谴责,美军战机骚扰伊朗客机画面公开
- 中国青年网|指其策划设拉子清真寺爆炸,伊朗称拘捕涉美“恐怖组织”头目
- 中国青年网|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IT之家|最强中国“心”!北斗心脏精度每三百万年差1秒
- 上游新闻|精度达到2-3米,北斗系统发言人:中国北斗攻克160余项关键技术
- 烽火营|中国导弹仅够用2天?俄罗斯答案打脸印度专家,如果爆发战争
- 北斗三号|中国速度!北斗三号工程建设提前半年完成
- 中国女排|有趣!女排奥运冠军与丈夫玩密室逃脱,夫妻俩有爱互动简直太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