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友人间的相逢,为什么可以如此有情意?|周末读诗( 二 )

主称会面难 , 一举累十觞 。

十觞亦不醉 , 感子故意长 。

明日隔山岳 , 世事两茫茫 。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是什么体验 , 那就是:悲喜交集 。 才要欢喜 , 不觉伤悲;才要伤悲 , 又觉欢喜 。 真不知是笑是泪 , 是喜是悲 。

朋友阔别 , 一朝邂逅 , 能把个中心情写得如此跌宕曲折的 , 首推杜甫此诗 。 不是他会写 , 是他先有那样一颗热心 , 他的心跳动在纸上 , 至今仍是鲜活的 。

这首诗有点“长” , 心情有点多 , 有点复杂 。 不像《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对于李龟年 , “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只是泛泛之交 , 或许谈不上交往 , 只是见过 , 这首绝句也并非专为他而写 , 而是有感于时难年荒世事动荡 。 相比之下 , 《赠卫八处士》感情更亲密 , 触及的人生体验更普遍 , 也更深刻 。

读此诗能感觉到诗人心 , 一联一联地律动 , 一悲一喜 , 一喜一悲 。 就在悲喜之间 , 诗意随律动节奏 , 汩汩涌出 。

“人生不相见 , 动如参与商” , 参与商是分别位于东西方的两个星宿 , 一星升起 , 另一即落 , 永难相见 。 始二句写人生聚少离多 , 但不是很多诗所写的那种静态别离 , 而是动态的 , 因人生的漂泊不定 , 彼此总是互相错过 。 此一悲 。

“今夕复何夕 , 共此灯烛光” 。 《诗经·绸缪》曰“今夕何夕 , 见此良人” , 那是新婚之夜的唱诗 。 今夕复何夕 , 多了一个“复”字 , 加强了惊喜的语气 。 因为与你相遇 , 这个夜晚被举起 , 变得不可思议 。 尤其“共此灯烛光” , 夜就更加温情而美丽 , 也如梦似幻地不太真实 。 灯的普照下 , 一切宛如来世 。 此一喜 。

接着在灯下见卫八鬓发已苍 , 我看他就等于他看我 。 遂感慨少壮苦短 , 彼此已非当年 。 时逢战乱 , 检点曾经的旧友故人 , 也已零落大半 。 此复更悲 , 乃至“惊呼热中肠” 。

“焉知二十载 , 重上君子堂 。 惜别君未婚 , 儿女忽成行” , 这几句不正是人人有过或即将的经历吗?二十年看似很长 , 但奔走在人生路上 , 回想也不过弹指之间 。 中学时代的朋友 , 十几二十年不见 , 虽然知道他们也都在某个地方 , 和我们一样结婚生子了 , 也都在变老 , 但是骤而相见 , 看到他们身旁陌生的家人 , 依然感到惊讶:孩子都这么大了!

孩子们看到我们 , 更觉陌生 。 “怡然敬父执 , 问我来何方” , 卫八儿女们的彬彬有礼 , 又不谙世事 , 令人既觉可爱又觉伤心 。 杜甫看小孩子的目光 , 总是仁慈而怜爱 , 《月夜》中写自己的孩子“遥怜小儿女 , 不解忆长安” , 他似乎在说:孩子 , 你不要长大吧 , 不要把人世间看清 。 此时卫八的儿女问他来何方 , 也有人事代谢往来古今之感 。

该怎么回答呢?孩子们的问题 , 几乎都很难回答 , 要么不能 , 要么不忍 。 “问答未及已 , 驱儿罗酒浆” , 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 以不答作答了 。

“夜雨剪春韭 , 新炊间黄粱” , 似乎听见夜雨 , 闻到春韭与黄粱的香味 。 如果没有两句呢?从上面的驱儿罗酒浆 , 直接到“主称会面难” , 文势也顺 , 然而这两个细节万万不能少 。 抓住细节 , 就是抓住现场 。 这两句本身饱含情意 , 而且储存在听觉和嗅觉里的记忆 , 沉潜最深直抵本能 。 可以猜知 , 这个夜晚将在日后的雨声和春韭黄粱的香味中 , 一再返回 , 永不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