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你知道吗?运城曾经叫太原!( 二 )

】晋国占领太原盆地的另一标志是封公族大夫祁奚于祁地 。 据《左传·成公八年》:“六月 , 晋讨赵同、赵括 。 以其田与祁奚 。 ”这年为前583年 , 晋景公杀赵同、赵括 , 将赵氏的土田赐给了祁奚 。 到前514年 , 晋顷公捕杀了祁奚之孙祁盈 。 将祁氏之田分为祁、盂、邬、手陵、梗阳、马首、塗水等七县 , 可知祁氏之田包括了整个太原盆地 。
晋悼公即位后 , 励精图治 , 致力恢复晋国霸业 。 前563年 , 晋国军队帮助盟友宋国攻克偪阳城 , 又将偪阳子的族人安排至晋国城邑霍人去居住 , 以防其叛乱 。 霍人故城在今繁峙县城东侧的圣水头村 。 说明这时晋国的版图已北扩至晋北的夏屋山、勾注山附近 。
【历史故事】你知道吗?运城曾经叫太原!
文章图片
▲龙流人足盘西周
晋国博物馆藏
到晋国末期 , 公室日趋衰落 , 新兴的六卿开始向太原盆地的东、西山区进军拓地 。 他们用兵的对象主要是与晋国为邻 , 杂居于山区的诸戎狄 。 前541年 , 晋国大夫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 。 《左传·昭公元年》中记载这场战争“所遇又阨” , “困诸阨”等 , 都应是进军作战于太原东、西山地的形象记录 。
其后 , 知伯灭掉白狄仇由(今盂县)、荀吴又灭肥(今昔阳)、灭鼓、击鲜虞(今河北境) 。 前458年 , 赵襄子登夏屋山 , 击杀代王 , 平定代地 。 晋国疆域终于扩至山西省北端和河北省北部 。
【历史故事】你知道吗?运城曾经叫太原!
文章图片
▲晋国疆域拓展图
晋国文化在太原的留痕
晋国人北进太原盆地后 , 开始了卓有成效的经济开发 。 由于太原盆地河流纵横 , 土地平衍 , 自然环境优越 , 宜于农业发展 , 加之当时晋国国内推行了一系列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 , 因此区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
《左传》还记载 , 为了太原经济建设 , 晋国对周边戎狄还采取了一些华戎友好和有利于扩大领土的政策 。 前569年 , 居住在太原山区的戎狄首领无终子嘉父派遣使者赴晋都 , 献上土特产虎豹皮革 , 请求讲和 。
魏绛对晋悼公说:跟戎狄讲和有五种效益 , 第一 , 戎狄重财货而轻土地 , 我们可以收买他们的土地;第二 , 可以使边境不再警懼 , 百姓能安心农作 , 获得好收成;第三 , 戎狄事奉晋国 , 可以震慑四边邻国;第四 , 以德抚戎 , 免除战争伤亡;第五 , 以道德的法则 , 使远者来 , 近者安 。 晋悼公听罢 , 非常高兴 , 委托魏绛与诸戎会盟修好 , 又全力“修民事 , 田以时” , 保障了太原盆地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
晋国人在太原盆地还不仅止于经济开发 , 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唐国文化和晋国人文精神 。 这种兼容并蓄的连续性文化随着晋国人的足迹传播到太原盆地 , 成为孕育晋阳文化的主要文化源头 。 晋国移民对太原盆地文化的影响 , 包括他们的崇拜、信仰、风俗等诸方面 。 这些都通过地名这一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留存至今 , 并深深铭刻在城乡、山水之间 。
【历史故事】你知道吗?运城曾经叫太原!
文章图片
▲鸟尊春秋
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1、陶唐地名来自晋国人的先祖崇拜 。 在太原盆地有着与众多与陶唐氏、伊祁氏有关的地名 , 也与晋国移民的先祖崇拜相关 。
在太原晋源区有“古唐城” , 据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引《都城记》:“晋阳县北二里唐城 , 尧所筑 。 ”《括地志》引徐才《宗国都城记》:“其城南半入州城 , 中削为坊 , 城墙北半见在 。 ”可知古唐城的南半部分包入后来的晋阳城中 , 北半部当时在晋阳城遗址北侧的城北村和棘针沟村一带 , 这应该是创建于晋阳城之前的一座春秋城址 。 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 , 人们把这座古唐城作为帝尧在此建都的依据 , 甚至将这里误作商周古唐国及叔虞的初封地 , 引发了晋国建都历史和太原城建史的长期论争 。
太原城盆地所遗存反映唐文化特征的地名还有很多 。 如晋中有古湖泊祁薮 , 也称昭余祁 。 其附近的城邑称“祁” , 祁奚受封于此 , 故以为祁氏 , 今祁县即由此沿袭而来 。 再如文水县西南部的平陶村有“古平陶城” , 为战国名邑 , 后演变为今天的平遥县名 。 光绪《文水县志》:“平陶县在西南二十五里 , 尧为唐侯时都于此 。 ”还有清徐县尧城村古陶唐城 , 方志也称“陶唐氏徒居于此” 。
如此众多的“伊祁”“陶唐”地名出现在太原盆地会非偶然 。 如果我们把晋阳文化与来自晋国的移民文化联系起来 , 再结合太原盆地历史地名特征综合分析 , 可以知道 , 这些唐文化的遗存应该是晋国人北上开发太原及其文化影响的历史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