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二 )


“民之父母”是被各个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观念 , 儒家的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现实的社会结构和普遍的社会观念之上 。 “父母官”的指称可追溯至两汉时期 , 降至唐宋之世 , “民之父母”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
【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文章图片
例如 , 北宋王禹偁编撰的《小畜集》记载:“吴郡包山侧 , 长洲巨海湄 。 万家呼父母” 。 在后面解释 , “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兴庙时 , 皇太后齿疾 , 工治不验 , 因召入 , 遽以术止之 。 后累官至节度使 , 加勤劳奉职功臣 , 右千牛卫上将军 。 ”“贞”当作“正” , 是不同的音译 。 由此可见 , 邓延正(贞)因医治皇太后“齿疾”有功 , 出入扈从 , 成为帝后的近臣 。 后至重熙十年(1041) , 邓氏以医治萧留宁之功获得地方官的赠赏 。
【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文章图片
最终其累官至节度使、诸卫上将军 。 因此 , 《兴宗纪》中“赠其父母官”的记载不应理解为父祖赠官之意 。
四、“郑弘节”赠官来源辨析
郑弘节的赠官应源于次子郑颛 。 据撰于天庆三年的《马直温妻张馆墓志》记载 , 张馆之母为“翰林学士、赠侍中弘节之女” 。 据此知郑弘节在墓志制作前已获得赠典 。
【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文章图片
此外 , 《辽史》仅有郑弘节在圣宗太平年间的两次任官经历 , 再按《张俭墓志》载俭次女“适故前进士、翰林学士、给事中、知制诰郑弘节” , 结合现有史料可知郑弘节为圣宗时期进士 , 累官兵部郎中、临潢少尹 , 终于翰林学士 。 《俭志》撰于重熙二十二年(1053) , 则弘节当在太平末年至重熙年间卒殁 , 其侍中官的赠与可能与生前的官职有一定关系 。
揆诸实际 , 郑弘节获赠侍中的原因 , 更可能是次子郑颛官至宰相后的推恩追赠 , 属于父祖赠官的范畴 。 首先 , 道宗大安元年(1085)的《郑颉墓志》记颉为“翰林学士弘节之长子” , 其中弘节终官“翰林学士”的记载与《俭志》相符 。
因辽人撰写官宦墓志时 , 一般会秉承“趋尊”的原则 , 将官员生前最为尊显的官爵书写在志文中 , 若其时已有“侍中”的追赠 , 则文内应有体现 , 这侧面证明重熙末年至大安元年 , 郑弘节尚未得赠 。
【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文章图片
其次 , 大安元年(1085)弘节次子郑颛官“昭文馆直学士、知西都转运使” , 此时的郑颛为辽朝的中级官员 , 不具备推恩赠父相衔官的资格 。 至寿昌六年(1100)六月 , “辛丑 , 以有司案牍书宋帝‘嗣位’为‘登宝位’ , 诏夺宰相郑颛以下官 , 出颛知兴中府事” , 上述史实表明郑颛至晚在寿昌年间已官至宰相 , 则郑弘节的侍中官应为次子郑颛于大安、寿昌间历官宰相时所追赠 。
五、燕京丁氏家族赠官情况述略
【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目前 , 燕京丁氏家族的墓志已出土三方 , 即清宁三年(1057)的《丁求谨墓志》、天庆元年(1111)的《丁洪墓志》和天庆三年(1113)的《丁文逳墓志》 , 现据三方墓志文对丁氏家族的赠官来源略作探讨 。 丁氏成员中首位获得赠官的为丁远 , 《谨志》记载:“故赠涿州刺史、检校司徒讳远 , 曾祖父也 。 ”
【历史故事】辽朝父祖赠官的流变,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