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互联网估值数亿的A轮公司倒闭 90后CEO还患上肿瘤:12个月后 他有了最新动向( 三 )


意识到账上的钱无法支撑到年后 , 陈卓权拿出了所有积蓄 , 先垫付了员工一个月工资以及日常运营开销 。 2018年春节过后 , 公司艰难地完成了A轮融资 , 才得以续命 。
困局:0到1难 , 1到N更难
他以为寒冬已经熬过去了 , 却没想到这才只是开始 。
用户增长到一定量级后 , 陈卓权觉得拍摄工具已经打磨得差不多了 , 是时候从产品驱动的模式转到运营驱动 , 让用户利用拍摄功能拍出具有平台特色的视频内容 , 项目也可以逐渐从拍摄工具转型成内容型社区 。
2018年5月底 , 陈卓权又开发出一个社区形态的App , 名为“闪光” 。 从BIGO挖来了短视频运营高手 , 迅速组建了短视频运营部门 , 补贴KOL , 引导UGC 。 社区的建立使DAU再度突破瓶颈 , 留存有了质的飞跃 。 同年8月 , 团队决定大力做市场推广 , 同时开启B轮融资 。
由于中二风的内容新颖容易抓眼球 , 并且建立了用户裂变的运营机制 , “闪光”一度闯进了App store前列 , 再次引起VC圈的广泛关注 。
然而 , 破圈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 , 随着摊子变大 , 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显现 。
过往打造的小而美的社区氛围瓦解 。 由于产品当时的投放策略是获取大量iPhone用户 , 因此一下子涌入了很多非二次元用户 。 平台上那些中小学生拍摄的中二魔性作品被这群用户疯狂吐槽 , 导致了核心用户的流失 。
产品的用户留存做得也不够好 。 做工具的时候 , 陈卓权一直在思考打造唤醒点 , 给用户一个理由 , 一个场景 , 让他记得要打开这个App 。 超能界的唤醒点是做“白日梦” , 唤醒动力和频次都明显不够 , 然而他还没有思考清楚这个问题 , 就开始转型内容社区了 , 企图以内容和人来带留存 。
除了用户 , 陈卓权觉得自己的产品在内容和达人运营方面做得也很糟糕 。 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外在动机 , 就是花钱去引入外部KOL、花钱去买内容 。
从0到1阶段 , 社区里的达人是源自于内在的动机 , 纯粹是出于热爱和对社区的认同感 , 发布视频的时候 , 平台没有给予任何外在的奖励 。
然而 , 到了从1到N的过程 , 引入了MCN、拍摄视频有现金或礼品激励 , 引入的达人形成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心理 , 给的奖励不够其他平台高 , 则敷衍应付 。 原有的达人也因为觉得社区开始不够纯粹不想跟网红"PK"而选择离开 。
这个阶段 , 陈卓权还犯了一个错误 。 “闪光”引来多家VC示好之后 , 他却拒绝了一些VC的口头offer , 甚至在谈判收尾阶段 , 要求再次提高公司估值 。
为了拿到顶级VC的投资 , 也为了拿到更高的估值 , 他就需要让数据保持“长期好看” , 于是这依旧单他又冒险地追加了几百万推广费 。 而此时 , 公司账上资金只能支撑半年不到的运转 。
陈卓权与公司再度走在了危险的边缘 。
死亡:垂死挣扎半年无法逆转败局
撑到2018年年底 , 公司账上已经几乎弹尽粮绝 。
这时 , 资本寒冬已经在创投圈蔓延 。 陈卓权聊了很多家机构都空手而归 , 对方都不愿意再去投这种项目 。 这时 , 抖音、快手已经在短视频领域称霸天下 , 已经成为绝对的流量级产品 , 有些投资人会觉得短视频赛道已经很难有新的机会了 。
更悲惨的是 , 公司当时已经无法承担昂贵的短视频社区带宽成本和人力成本 , 陈卓权只能自救 。
所谓的自救 , 不过就是开源节流 。
开源方面 , 团队决定转型做来钱快的小程序 , 期望每个月先做到几十万的广告收入 , 这样也就能先养活团队 。 “由于第三方广告联盟的CPA比腾讯官方高 , 我们接入了第三方 , 第一个月便做了近十万收入 , 似乎看到了活的希望 。 ”
可惜创业的灾难总是接踵而至 。 没过多久 , 接入的广告联盟开始缺乏广告主 , 有的甚至失联无法结算广告费 , 开源宣告失败 。
节流的话 , 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裁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