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钩沉上海文坛红色记忆,好书·推荐丨俯仰之间( 二 )


五卅运动的策源地
在上海大学的五年校史中 , 五卅运动的爆发是重要的历史结点 。 因为它是运动的策源地 , 提供了思想准备和先进的人才 。 这所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诞生 , 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主控的学校 , 是培养共产党员的场所 。 五卅运动正是锻炼干部和体现学校的教育成果 。
我父亲孔另境生前经常激动地向我们回忆那时上街的情景 。 在南京路上 , 他和姐姐孔德沚、姐夫沈雁冰、叶圣陶的夫人胡默林 , 以及杨之华等都涌入到上街抗议的队伍 。 在他们的生命史上这是极少有的 。 父亲是在南京路上撒传单、喊口号时不幸被巡捕房抓捕 。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坐牢 , 记忆特别深刻 。 他向我们传达:“一九二五年是一个飓风骇浪的年代!”(《记瞿秋白》)并怀着满满的情绪 , 无比骄傲地说:上海大学是革命者的摇篮 。 “中国的工人和学生以无比的英勇来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知道 , 领导这次伟大反帝民族斗争的是中国共产党 , 正确的勇敢的执行中共政策的是当时革命的上海大学学生 。 ”“凡是参加过当日如火如荼的这一运动的人们 , 总不会忘记当时‘上大’学生的英勇姿态的 , 第一个牺牲在闸捕房门口的是‘上大’的学生何秉彝 , 后来发动上海各大学生参加这运动的也是他们 , 到各工厂去组织群众的又是他们 , 当时领导上海工商学联合会 , 主持人民外交的也是‘上大’学生 。 ‘上大’学生无疑是那次民族斗争中的先锋队 。 ”
因为亲历这场运动 , 父亲有着非常强烈的五卅情结 , 当时就立志写一部五卅运动史 , 终始在收集有关材料 , 几次增删其稿 , 积累成《五卅运动资料集》《五卅运动史稿》两部书稿 。 他论断:
光荣的史册上将记载着这许许多多英勇动人的诗篇 , 而五卅运动只不过是这些诗篇中的一篇;然而 , 它却是最伟大的诗篇 。 它是直接为1926年开始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力基础 。 它以血的教训打破了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 我作为参加当年运动者的一分子 , 回忆那些热血沸腾的日子 , 又想起那一年以后奔赴广州时的心情 , 一种油然而生的责任心和干劲 , 使我坚决要完成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
可惜的是 , 他的心血作品一百万字 , 由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书名 。 手稿原件尚在 , 却至今没有出版 。
再说 , 在溯园 , 当来宾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荡漾在这“时光隧道”里 , 打量着墙体上的文字 , 仔细一看引起一阵惊呼 , 大家相互呼应着、指点着 , 纷纷寻找与自己前辈有关的记载……
上海大学同学会
从上海大学这个革命的洪炉里出来的学生 , 他们是经历过五卅运动的锤炼、有着活力的群体 , 大都走向全国各地 , 发挥着先锋的作用 。 留在上海的同学也组织起来 , 成立了“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 。 成立那天他们邀请原校长于右任出席 , 还请了当时有名的说唱艺人助兴 。 家里保存着几张现场照片 , 当时的气氛是热烈的 。 在1936年9月27日出版《上海大学留沪同学会特刊》中 , 父亲著文《梦般的回忆》 , 由衷地赞扬:“这是一个奇特的处所 , 仿佛是一座洪炉 , 只要你稍稍碰着过它……使你永远地烙着一个严肃和深刻的印子 , 永生不能磨灭它!”“这不是一个‘书本的学校’ , 而是一个社会的学校 。 ”“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教育史上的这部伟大的创作的 。 ”丁玲曾说:孔另境在上大时是个活跃人物 。 是的 , 这一切父亲都积极参与其中 , 在五卅运动中 , 生平第一次被捕 。 以后到广州参加北伐军 , 转战鄂豫 , 直到国共分裂 。 在上海 , 上大留沪同学会接办华华中学 , 地下党员林钧任校长 , 孔另境任教导主任 , 同时从事着左翼文化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