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一种折腾叫教师轮岗交流


教师|有一种折腾叫教师轮岗交流
文章图片
教师|有一种折腾叫教师轮岗交流
2014年 , 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意见》中着眼于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存在的明显差距 , 要求“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 。 ”为激励教师、校长轮岗 , 《意见》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薪酬福利、评优表彰方面都提出了保障措施 。
《意见》的初衷是为了让薄弱校的学生尽可能地接受到优质教育 , 通过校际之间教师交流 ,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 。 但是六年过去了 , 教师交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 甚至有些学校、部分老师对此苦不堪言 。 究其原因 , 我认为是制定政策时只考虑了老师的“身体”而忽视了老师的“心理” 。 老师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任教 , 决不是一架机器从这个车间挪到那个车间这么简单 。 现实中 , 有这些问题是与《意见》初衷完全背离的:
1、县城学校的老师从不愿去农村变成抢着去农村 。
咋听起来好像是好事 , 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
政策刚出时 , 县教育局给学校硬性指标 , “今年必须有几名教师下乡交流” , 学校开会通知下去 , 符合条件的老师自愿报名 。 没有人报名 。 个别做工作 , 还是没有 。 没有办法 , 符合条件的老师抓阄 。 这会儿 , 就违背了《意见》精神了:带着满肚子情绪去下乡还能够爱岗敬业引领示范?
真正下乡之后 , 发现工作很轻松 。 在原学校班上有47个学生 , 到乡下班上只有6个 , 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没有来”的恍惚 。 考核成绩反馈回原学校也都不差 , 总比实际高那么几格 。 过了一年原校有聘职称的名额 , 以“优先”身份得到第一名 。 哇噻 , 好惬意呀 。 于是从第二年开始 , 城里学校的老师们再下乡又抓阄了——这次是符合条件的人太多 , 要选出幸运儿去下乡 。 这些带着个人功利去交流的老师能够安心工作踏实教学?
2、到哪去交流学问大着呢 。

同样去农村交流 , 去郊区和去乡下 , 去离城10公里的学校和去离城100公里的学校 , 这里面奥妙 , 很令人回味无穷啊 。
3、对学校制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极大破坏 。
交流的老师在生活上多少都会感到诸多不便 , 于是晚来早走现象频发 , 这就对学校的考勤制度发起了挑战 , 而由于现学校与原学校在交流老师考核上的信息不对称 , 使此成为了“理所当然” 。
学校的人文文化是长期形成的 , 具有各校特征的 , 教师的学校归属感是教师工作热情的重要源泉 , 工作时长会影响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 , 工作久了 , 故交旧友 , 一草一木都会生感情 , 教师对所供职的学校的这种感情 , 本身就是教育工作做好所需要的精神资源 。 交流老师由于期限不长 , 很少有人愿意真正融入交流学校 , 导致交流老师很难有归属感 , 归属感无法建立 , 教师出工不出力 , 不思进取 , 不求专业成长 , 得过且过 , 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
4、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

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 但因为交流老师的短期性 , 导致师生很难达到一种心灵沟通的默契 。 某校的一个教学点 , 孩子五年内换了四个班主任 , 孩子每一年都要适应新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风格 , 试问 , 这样的班级孩子成绩会好吗?
【教师|有一种折腾叫教师轮岗交流】以上问题也许是个案 , 但也是真实存在的 。 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 那教师轮岗交流只能成为一次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