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刘明教授:低速无人驾驶落地有哪些技术要素和场景?

相隔一年 , 世界已经巨变 , 技术变革提前并且加速 , 与其担忧 , 不如担当 。 马云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讲到 。
疫情之下 , 对于愿意思考未来的企业家来说 , 机会才刚刚开始 。 新科技将改变未来商业世界版图 。
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以云课堂 , 参观实验室 , 专题报告 , 知识转移四部曲的方式开展了「走进科大实验室」系列活动 , 邀请到首屈一指的科研教授 , 与大家一起分享世界级的科研成果 , 一起感受科技的力量 , 以及其蕴含的巨大商机 。
疫情期间「无人配送」的爆发 , 把无人驾驶物流车引领至镁光灯下 。 而深圳一清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UDI) , 就多次采用无人车配送蔬菜至疫情区、送饭盒至城中村的工作人员 , 令无人车由「噱头」变成真正落地的问题解决者 。
一清创始人 , 港科大刘明教授 , 是目前唯一一位华人IEEE IROS杰出青年得奖者 , 曾率领团队研发香港第一台能回避障碍物 , 备有多项创新功能的无人车 。 此次在香港科大EMBA【走进科大实验室】系列中 , 做了「低速无人车应用技术要素」主题分享 。
无人驾驶的需求与未来终局
展望未来 , 我预测载物无人车及载人无人车的数量 , 前者将大幅度超越后者 。 预测建基于经济发展的趋势 , 其一是物流车需求高企 , 在中国 , 仅电商物流达每天10亿元订单;其二是劳动力不足 , 人工成本上升;其三是快速外卖抬高物流成本 , 将持续降低物流成本需求 。 至于Robottaxi的普及 , 应该不及载物无人车的发展规模 。
回顾我的研究历史 , 跟全球无人车的发展轨迹一致 。 我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参与完成中国第一代新能源车「超越3号」 , 至2009年 , 开始牵头多地形自主导航重点项目NIFTi , 并参与欧盟首个无人车项目Smarter 。 在2013年于香港成立首个无人驾驶研究实验室;在Google无人车项目Waymo成立的同一年(2016年) , 我围绕多个香港产学研究项目展开无人驾驶研究 , 经费超过五千万港币 , 随后在2017年再领导课题组发布香港首部无人车 , 低速行驶毋须安全员 。 创立UDI则始于2018年 , 当时确定以物流车为主要方向 , 低速无驾驶位 , 原因是无人车的实用性 , 包括:有用、好用、用的上、用的上及用的好 , 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
你想要什么样的无人驾驶生活?
有关无人驾驶的状况 , 有许多枯燥的视频介绍 , 总是聚焦人坐在车内 , 就完全不用担心车外的交通状况、如何避开障碍物的美好想象 , 描绘中欠缺技术层面 , 如感知系统、其他智能设备的配合 。
实际上新闻上令你专注哪呢?
同时 , 世界各地有关无人驾驶的意外新闻 , 骇人听闻 , 令人知道技术并非经常都安全 , 因此 , 我的结论是:无人驾驶在「什么场景当前可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 成立UDI , 我定了一句口号「攀登珠峰 , 沿途下蛋」 , 技术要登上最高峰 , 实用落地能力如沿途下蛋 。
现时 , 各国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集中在L4级别 , 即有条件无人驾驶 , 例如车速设上限、行驶区域路线较固定的应用等 , 原因是交通场景复杂多变 , 无人车要攀升至L5级 , 即不设车速及路线限制 , 可在任何条件下自动行驶 , 并不轻易 。
创业目标:攀登珠峰 , 沿途下蛋
锁定「攀登珠峰 , 沿途下蛋」的目标 , UDI在成立至今 , 一直针对L4级别开拓园区智能无人物流系统 , 因为没有法规问题 , 安全可控 , 可形成规模销售收入 , 跟工业物流系统深度合作 , 使我们易于积累定单的实际运作经验 , 其他同期项目包括:无人车零售、无人清扫等 。 预计来年至2022年 , UDI开发区域无人物流系统 , 于公开道路L4低速载物 , 降低物流成本 , 形成供应系统 , 制造超大规模销售收入 , 另外发展半公开道路L4低速载人系统 , 而其他项目则开发无人巡逻安防;预计到2025年 , 城市无人物流系统正式成形 , 公开道路L4高速载物系统及高速公路L4载物 , 配合大需求的物流产业蓬勃发展;至于公开道路L4高速载人系统 , 关系到法规的支持 , 如没有相关的法规定立 , 一旦发生事故 , 整个无人车发展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 因此 , UDI集中投资在低速载物无人车的研发 。 至于L5级别自动驾驶 , 大规模智能物流、Robottaxi的实现 , 仍需以十年计的时间去发展和达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