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脱贫攻坚剧:新农村题材中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芒
:原题为_光明日报|脱贫攻坚剧:新农村题材中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芒。
:原题为_新农村题材中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芒
文章图片
敢于触碰脱贫攻坚中的深刻矛盾与社会痛点
近期播出的脱贫题材电视剧 , 大多取材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现实素材 , 将脱贫攻坚的精神主线贯穿到乡村振兴的故事架构里 , 在二者的有机融合中开拓了农村题材书写的新思路与新视角 , 对于以往的类型化叙事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 , 与以往某些囿于苦难叙事、戏谑农民以及空洞悬浮、隔靴搔痒的农村剧不同 , 这些作品更着力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现实性与故事性的融合 , 敢于触碰农村改革中的真矛盾、真问题 , 尤其对于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基层党建涣散、产业基础薄弱等现象有所揭示 , 不回避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深层城乡矛盾 。 这些脱贫题材电视剧一方面用荧屏故事的方式记录与提炼了精准扶贫的历程和经验 , 另一方面也用理性的态度对其进行了深度思考与路径前瞻 。
其中 , 《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地质灾害严重的贫困村焉支村整体搬迁 , 合并到富裕村丹霞村的故事 , 面对村民故土难离的乡土情怀、长期养成的“等靠要”陋习 , 村干部秉持因人施策、扶贫扶志的理念 ,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 , 最终“两家变一心”;《花繁叶茂》聚焦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风貌 , 以花茂村为视点铺展出枫香镇的脱贫景观 , 剧中围绕“三改三建”、土地流转而产生的戏剧冲突有板有眼 , 既有对“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生动展现 , 又有对个别基层干部下乡镀金现象的侧面揭示;《最美的乡村》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普遍性困境 , 尤其是存在于被扶对象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问题和思想问题 , 表现得精准而到位 , 为“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做出了真切而有力的诠释 。
近来的一些脱贫题材剧 , 没有止于以往农村剧中对农村现代化滞后的轻描淡写、对城乡差异与冲突的模式化书写 , 而是立足于促进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破解转型期深层次矛盾 , 视野创新 , 不但给观众带来了些许遐思与感悟 , 也对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突围有所裨益 。
【光明日报|脱贫攻坚剧:新农村题材中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芒】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
现实题材电视剧理应在扎根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中做到“既见精神也见人” 。 这批脱贫题材剧里的不少作品 , 其跌宕起伏的戏剧张力 , 正是落脚于脱贫故事的现实基调 , 生发于典型人物的行为细节 。 整体而言 , 这些作品所着力塑造的人物群像中涵盖了挂职干部、返乡青年、基层干部、村民群众等 , 其中不乏新旧理念的碰撞、新老思想的交锋、城乡观念的冲突等 , 凡此种种的激烈矛盾与最终和解 , 在故事中建构出一条条完整的戏剧弧 , 蕴于其中的时代情怀和人性光辉 , 在为观众带来感动和浸润的同时 , 也升华了剧作的精神高度 。
一方面 , 这些剧作较为集中地关注了返乡青年的精神能量与人格成长 。 如《绿水青山带笑颜》中 , 返乡创业的杜笑语、许晗为成立琉璃工坊、创建精品民宿遭遇了诸多挑战 , 大学生村官郑菲也因长期驻村工作面临家庭破碎的危机 , 但他们凭借执着坚忍的性格愈挫愈勇 , 最终在追逐自我梦想的过程中赋能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再如《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 , 以毕业不久的宣传科员窦豆被派驻到下溪村任第一书记为主线 , 其间从“不作为”到积极建设乡村的村主任江重洋、从“消极怠工”到潜心助农的科技特派员周莫、从“帮闺蜜”到爱乡村的设计师赵晓玮 , 整体性勾勒出脱贫攻坚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青年奋斗图谱 。
- 万安,三个奋斗脱贫的暖心故事(决胜2020)
- 光明日报|三星堆东北方发现新石器至明清不间断文化层
- 光明日报|达成历史性协议之后 欧洲将合作的目光投向中国
- 从“治毒”到“治穷”| 脱贫路上的凉山布拖经验
- 红网|湖南澧县:小湘莲成为脱贫大帮手
- 红网|澧县大堰垱镇:光伏电站照亮脱贫路
- 济南城事 烟台农商银行多措并举打好网络安全防护攻坚战
- 光明日报|摆拍逼停火车,年轻人为何对规则“钝感”
- 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如何服务保障脱贫攻坚,甘肃检察答卷在这里
- 光明日报|南极昆仑站为地面最佳光学天文观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