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文学的故乡》跟随六位著名作家重返故乡

:原题为_北京日报|《文学的故乡》跟随六位著名作家重返故乡。
《文学的故乡》跟随六位著名作家重返故乡 , 总导演张同道——
拍故乡就是寻找作家创作的源头
本报采访人员 邱伟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 贾平凹的商州乡村 , 阿来的嘉绒藏区 , 迟子建的冰雪北国 , 刘震云的延津世界 , 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中国当代文学版图里的著名风景 , 也是作家们生活过的故乡 。 正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 带领观众跟随六位作家重返故乡 , 走进他们文学之梦最初升起的地方 , 听他们讲述如何把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 , 张同道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片文学的故乡 , 这个故乡就是心灵的家园 。
他们贡献了独创性文学景观
《文学的故乡》是第一部大规模集中反映中国著名作家的纪录片 。 总导演张同道说 , 之所以拍这部纪录片 , 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给了自己很大触动 。 当中国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 他希望能用镜头为当代中国作家留下他们创作的历程 。 “莫言通过《红高粱》 , 把高密东北乡变成了世界文学的风景 , 我觉得从这个切口进去 , 能看到文学背后的文化土层、地理风貌 。 支撑作家创作的那片土地 , 其实就是‘文学发生的现场’ 。 ”
整部系列片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 。 在拍摄对象选择上 , 来自农村、把自己的故乡变成文学的故乡、都有名作 , 是张同道选择作家的标准 。 在他看来 , 这几位作家其实都是被一片土地选中的代言人 , “一个好的作家能提供原创性的文学景观 , 对生活的发现、对生命的体验 , 还有标志性的风景 。 我选的这几位作家就是这样 , 比如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写成世界文学风景 , 贾平凹把商州变成文学风景 , 故乡是他们文学的现场 , 也是他们生活的土地 。 ”
纪录片中展示了每一位作家独特的人生轨迹 , 讲述了他们如何观察生活 , 如何成长 , 如何遭遇文学 , 如何开创自己的文学世界 。 阿来的《尘埃落定》《空山》等作品是他对嘉绒藏区这片土地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录 。 纪录片中 , 摄制组陪着阿来一起走过激发他诗歌冲动的梭磨河 , 改写他命运的松岗水电站 , 以及孕育《尘埃落定》的土司官寨、启迪《空山》的茂密山林 , 还有蕴含着文学密码的四姑娘山 。 纪录片就像一部纪实与想象交织的作品 , 不仅讲述了作家回故乡的故事 , 更呈现了作家创造文学故乡的心理图景 。
重返故乡一棵树都能激发情感
在每一集纪录片中 , 张同道要求所有拍摄都要聚焦文学创作的角度 , 同时每个作家必须回一次故乡 。 “这和在书房里说故乡不一样 。 回去之后 , 原来熟悉的地方 , 一棵树 , 一个马槽石墩 , 都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回忆 。 像迟子建回到家乡 , 刚进北极村的大门 , 本来还挺高兴的 , 结果睹物思人 , 说着说着就哭了 。 ”
《文学的故乡》跟踪记录作家重返故乡的过程 , 寻找作家童年的秘密 , 寻找他们与文学相遇的原点 , 甚至文学作品孕育的过程 。 拍摄《莫言》这一集时 , 张同道前前后后六次前往山东高密 。 剧组先把高密的高粱拍下来 , 然后陆续跟莫言去了他当年当兵的地方、当年放羊的地方 , 小说中写的地方 。 “事实上莫言每年都回高密写作 , 在那个地方写作的时候 , 他和大地、山川是通的 , 所以他的作品带着鲜活的生活质感 。 ”
说到拍摄中记忆深刻的故事 , 张同道回忆起莫言为95岁老父亲过生日的一个情节 , “开始老人不同意去城里办酒席 , 后来终于被说动了 , 有两句话我现在一直被触动 , 老爷子说 , ‘家里有干粮 , 咱们带着点 。 ’莫老师说 , ‘不用 , 饭店都有 。 ’老人又说 , ‘家里还有烟 , 要不要带上?’他没有把儿子看成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人物 , 就是一个普通的儿子 。 莫言获奖 , 老爷子说 , ‘你获奖前和别人平起平坐 , 获奖后比别人要低半头 。 ’这就叫家风 , 这就是文化 , 也饱含了生活哲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