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原王朝的战略节点——燕云十六州

编者按:北宋末年 , 宋廷派使节自山东登、莱乘舟北上 , 与刚刚自白山黑水中崛起的女真签订了共同灭辽复燕的盟约 , 史称海上之盟 。 海上之盟的签订时常为人所诟病 , 的确 , 北宋的灭亡与其联金灭辽的政策不无关系 , 北宋对金辽两国国力的误判也导致了一系列战略失误 。 甚至就连当时的北宋朝堂上 , 也有反对联金灭辽战略的声音存在 , 太宰郑居中就曾坚决反对 , 称“檀渊之盟至今百余年 , 兵不识刃 , 农不加役 , 虽汉唐的和亲之策 , 也不如我朝的安边之策......以太宗之神勇 , 收复燕云 , 两战皆败 , 今日何可轻开战端” 。 而枢密院执政邓洵武更是直言 , 辽国国力已然衰弱 , 一旦金人吞辽做大 , 那么北宋边防岂不是更加危急 。 可即使反对不断 , 北宋最终还是与已经弭兵修好百年的辽国开战 , 这一方面自然是与当时的宋辽金的国力有关 。 而另一方面 , “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故愿同样是诱因之一 。 那么 , 燕云十六州究竟有多重要呢?
【历史故事】中原王朝的战略节点——燕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燕云十六州所在 , 大致包括北京、天津海河以北地区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 所谓十六州 , 主要是指幽州、瀛州、檀州、蓟州、涿州、莫州、妫州、蔚州、朔州、顺州、云州、应州、儒州、新州、寰州、武州 。
按照地理位置划分 , “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于太行山以东 , 称为山前七州 , 以幽州(今北京)为核心;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九州位于太行山以西 , 称为山后(代北)九州 , 以云州(今大同)为核心 , 统称燕(幽云)云十六州 , 又称“山前代北十六州” 。
十六州中 , 最靠北面的是武州 , 最西面为朔州 , 最南面为瀛洲 , 最东面为蓟州 , 其余各州在此四州之间沿长城两侧展开 。
【历史故事】中原王朝的战略节点——燕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以古代的交通运输条件而言 , 横亘燕云北部的燕山、太行山脉几乎是一条无法跨越的天堑 , 早在秦汉时期 , 中原王朝就已经开始依靠此处天险及修筑的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 隋唐时期 , 十六州的行政区划基本形成 。
【历史故事】中原王朝的战略节点——燕云十六州】此时 , 幽州设立大都督府 , 瀛洲、莫州、檀州、蓟州等区划也已建成 , 其中蔚州、朔州、云州归河东道 , 其余地区划入河北道 。 燕云又称幽云 , 其得名显然与幽州、云州有关 。 这两处 , 也是燕云最为重要的战略节点 。
先来说说幽州 。 幽州全称幽州大都督府 , 隋代称为涿郡 , 唐高祖武德元年更名幽州总管府 , 开元十三年 , 升格为大都督府 。 作为军事重镇 , 幽州有着天然的优势 。 其北面为燕山山脉 , 骑兵难以逾越 , 南方则是拒马河 。 周边还有榆关(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金坡关(紫荆关)、居庸关等五关 。 其中 , 古北口为唐朝时防御契丹南下的重要关隘 , 最窄处仅容一车通过 。
【历史故事】中原王朝的战略节点——燕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云州的情况和幽州类似 , 作为陕西最北端的重镇 , 由于地处晋北黄土高原边缘地带 , 地势复杂多变 , 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北方门户所在 。 若云州丢失 , 则北方骑兵可以取道妫州直抵幽州 。
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云州)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塞,为京师之藩屏” 。 自石敬瑭割燕云后 , 辽国开始对幽、云二州的经营 , 将幽州设为南京 , 云州设为西京 。 彼此互为犄角 , 以震慑北宋、西夏 。
事实上 , 燕云之地的战略意义不仅仅在于其防御效果 。 《辽史·地理志》称幽州“其利鱼、盐,其畜马、牛、豕,其谷黍、稷、稻” , 隋代大运河北端永济渠联通至此 。 因为拥有极为发达的农业和便利的交通 ,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时 , 以此地为枢纽 , 集结天下兵马、军器、粮储 。
【历史故事】中原王朝的战略节点——燕云十六州
文章图片
自先秦至隋唐 , 由于地处暖温带季风性森林草原气候区 , 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农业最为发达、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带 。 当契丹获得燕云之地后 , 当地汉人的农业经济并未遭到大规模破坏 。 相反 , 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 因俗而治 , “以国制治契丹 , 以汉制待汉人” 。
这一举动缓和了当地辽汉对立的局面 , 另外 , 客观来说 , 辽国早期的几位君主并非昏庸之辈 , 在治理燕云时 , 也会采取怀柔手段 。 “五稼不登 , 开努藏而代民税螟蝗为灾 , 罢摇役以恤饥贫” 。 经过辽国几代皇帝的治理 , 燕云之地成了辽国最为富庶的经济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