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创新药拓荒 19年虽千万人吾往矣( 二 )


被微芯生物吸引的A轮投资方 , 包括北京博奥、祥峰投资、北京科技风投和泰达科投等 。 彼时 , 投资方认为微芯生物未来在创业板上市 , 便可获得资本退出通道;而微芯生物也希望未来能够成功登陆创业板 , 助力实现研发原创新药的梦想 。
看起来一切顺利 , 但当时鲁先平的好友李革(药明康德董事长)却在不断提醒他:那时的大环境不适合研发新药 。
纵观当时中国整个医药行业 , 创新药几乎全部来自跨国企业 , 很少企业愿意花“十年十亿美元”去研发新药——毕竟仿制药的利润就够“香”了 。 因此 , 微芯生物提出在国内做first-in-class的新药研发 , 在很多人看来是不现实的 。
李革其实原本也想做创新药 ,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的道路 。 在鲁先平看来 , 药明康德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公司 , 他和李革虽然选择了不同的路 , 但药明康德提供的外包服务完善了中国的新药研发生态链 , 这是创新药生态链非常重要的一环 。 所以 , 他们的目的地是一致的 。
鲁先平那时也已经意识到:“当时中国医药创新的生态环境是不完善的 , 无论政策、法规、审批 , 还是资本、环境 , 这种产业链是不完整的 。 再加上原创新药是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跨技术、跨领域高度整合的体系 。 ”
但是 , 虽千万人吾往矣 。 “中国是需要创新药的 , 这条路的艰难是已知的 , 但如果没有人去迈出这一步 , 那么生态链是永远不会完善的 。 我们在产业生态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 能够坚持下去 , 脱颖而出 , 并取得成功 。 我想这是一个改革的示范 , 用科技力量去引领商业行为 , 让大家愿意从投资、产业、政策法规方方面面去支撑这么一种商业行为 。 而这种商业行为的背后 , 它不仅仅是为商业目的行为——医药创新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 我想微芯生物真正的创新的意义正在于此 。 ”鲁先平坚定地认为 , 纵使山路艰辛 , 无非“付出更多额外的努力” 。
考验与意外 , 很快接踵而至 。
医药公司为何名中带“芯”芯片帮忙看清前路
“微芯生物科技公司”名字中的那个“芯”字 , 代表了微芯生物的核心技术平台的重要一环——微阵列基因芯片 。
据鲁先平介绍 , 将微阵列基因芯片技术用于药物筛选 , 通过构建“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以下简称发现与评价平台) , 可以作为原创新药研究的早期预测手段 。 借助该平台 , 可有效降低原创新药开发风险 , 提高成功率 , 使公司具备持续产出创新药产品的能力 。
一般来说 , 1万个化合物里只有1个可以最终成为能够上市的新药 。 而且 , 新药研发的巨额投入往往在II期、III期临床试验 , 这对于一家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来说 , 是无法承受的风险 。 在融资都很不容易的情况下 , 如果在临床试验阶段宣布失败 , 那就是“灭门之灾”了 。
所以 , 原创新药需要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帮助企业发现、甄别或者预判风险 。 鲁先平介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逐渐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始成熟了 。 我们回来创办微芯生物的时候 ,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高通量筛选技术有了 , 组合化学技术有了 , 基于微阵列的基因芯片技术也有了 。 ”
那么 , 观察一个设计的药物分子对全基因组的影响 , 便可以通过这种大数据的分析挖掘 , 得到很多预判性的结果 , 这就是“发现与评价平台”的优势所在 。
鲁先平举了一个很贴切的例子 , 新药研发就像漆黑的夜里 , 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大型城市里找目的地 , 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便会四处碰壁 , 如果遇到河沟更是掉下去更加危险 , 这就是“科学的风险” 。 但如果能站在一个制高点 , 并且还戴一个红外线眼镜 , 就可以把街道的布局看得一清二楚 , 可以避免障碍物或风险 , 顺利抵达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