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老手艺走上新舞台( 二 )


然而他还是不想放弃 , 试探着问木匠:“我就给你拉拉锯行吗?”木匠没有拒绝 。 此后 , 木匠出去做工都会叫上王德文 , 他也就慢慢学会了木工手艺 。
熟能生巧 , 是王德文的学艺心得 。 “木工讲求‘严缝’ 。 刨好的木头拼接起来 , 不留一丝缝隙 , 滴水不漏 。 这极其考验工匠的功力 , 只能凭经验 , 多刨掉一点 , 木料就废了 。 ”王德文说 , 那时候木匠出工要包料 , 废料的损失得自己承担 。
村里几个木匠 , 这个跟两天 , 那个跟三天 , 跑前跑后三年 。 “等到16岁 , 包括榫卯在内 , 大部分的木工技艺我都会一点了 , 感觉自己已经可以‘出师’了 。 ”王德文笑着说 。 从那之后 , 王德文成了家里的“木匠” , 从做小马扎开始 , 逐渐也有客人找他打一些椅子、桌子等大件 , 人们称他“小王师傅” 。
农忙时种庄稼 , 有空时做木匠 , 这是王德文的日常 。 “所以我说 , 我就是个地道的农民 , 只不过会点木匠活 。 ”王德文说 。
热心为网友答疑 , 传授木工技艺
在“阿木爷爷”的视频里 , 王德文只在开头打个招呼 , 便坐下沉浸到木工的世界里 , 整个视频经常没有一言一语 , 却详尽地展示制作过程 。
“父亲总是让我拍细节 , 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 ”王保成说 , 刚开始他不太同意父亲的想法 。 “一个视频录制下来短则几小时 , 长则数天 , 但短视频最长也就几分钟 。 如果都是木工细节 , 未免太过枯燥 , 要是大家不喜欢看就白拍了 , 我想加一些剧情在里面 。 ”
但是王德文坚持自己的想法 , “我想让大家对木工技艺有更充分的认识 , 让更多人了解、喜欢这门手艺 。 尤其是看视频的人多起来以后 , 这个念头更强烈了 , 我感觉自己有这个责任 。 ”
不论是榫卯技艺 , 还是其他技术 , 王德文都不藏私 。 网上有私信要图纸的 , 王保成会把父亲画的图纸拍下来发过去;有提问的 , 父子俩也会研究过后一一解答 。
“有的外国网友留言说想学 , 问些技术问题 , 我们都会解答 。 看不懂的英文 , 我们会用翻译软件 。 ”王德文笑着说 , 要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榫卯工艺的魅力 , 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传统文化里的好宝贝太多了 , 和那些老师傅比起来 , 我还差得远呢 。 传承传统文化 , 网络是个很好的媒介 。 ”王德文说 , 去年回老家过年时 , 同村人来拜年 , 说看了“阿木爷爷”的视频已经学会做鲁班凳 , 准备做一些到集市上去卖 , 靠手艺挣钱 , 这让他感到欣慰 。
在网络走红后 , 曾有商业活动找上门来 , 父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 。 他们想将精力更多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 。 这个想法得到了蒙山县政府的支持 , 目前陈塘镇屯两村已经建起“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
“以后我还会继续钻研更多巧妙的木工技术 , 拍摄出来给大家看 , 我这辈子就把这件事情干好、干细致就行了 。 ”王德文说 , 一辈子都在钻研一个活计的人数不胜数 , 他也希望更多的手艺人能够拥抱网络 , 用更新潮的方式展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人民网|老手艺走上新舞台】《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