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此人从“中专到顶级科学家”花了9年,获50多项国家专利,他是谁( 二 )


在那个时期 , 如高会军所料 , 中国的各个产业都面临着空前绝后的发展机会 , 大量的普通劳动力涌入了市场工厂 , 可是在一些高精尖领域上 , 人才稀缺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 高会军仔细全面的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 他认为 , 已有的文凭和知识注定无法支撑他走的更远 。 想让自己有更大的突破 , 只有继续学习 。
目光长远的人总是更富有魄力的 , 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 , 也不必在乎世俗的定义 , 在自己的生活 , 一心朝着目标前行 。
决定向前是很难的 , 这意外着你要放弃掉安逸和舒适 。 经过一番自我的思想斗争后 , 高会军将目标设的更高 , 他决定考研 。
这半年里 , 高会军吃了他前半辈子难以想象到的苦 。 在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去抢占自习室 , 优秀的人聚集于此 。 他不仅要忍受寒冷的天气 , 还要面对学习资料的匮乏 , 更要督促自己在即将到来的考研日前保持心态稳定 。
历经大半年的冲刺 , 1998年 , 高会军成功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学位 , 而且后来还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 。 吃了别人不能吃的苦 , 他才终于到达了别人不能企及的高度 。
2001年 , 他顺利拿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 , 2005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 , 并决定留校任教 , 成为一名教授 。 2006年 , 那时刚满30岁的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
高会军凭借自己顽强拼搏的毅力和日复一日的研读 , 在1996年到2005年这十年里 , 完成了从中专生到博士生导师的华丽蜕变 。 之后更可喜的是 , 高会军还获得了远赴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 。
三、续写新的篇章
在高会军读博期间 , 他选择了鲁棒滤波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 在资料匮乏缺少指点的二十一世纪初期 , 他甚至曾上百次地阅读同一篇论文 , 凭着水滴石穿的精神吃透了有关理论 。 并在科研路上求索不止 ,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
哈工大博士毕业后 , 高会军还前往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从事了两年的研究工作 , 并获得了当年唯一一个DorothyJ.Killam博士后奖 , 为国争光 。
研究工作结束后 , 面对国外工作的盛情邀请 , 他婉言拒绝 , 回到了祖国 , 高会军坚称:\"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在不久的以后 , 我国此方面的技术定能远胜他国 。
回国后 , 高会军在哈工大从事着网络化控制理论、以及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高会军团队自主研发的汽车仪表自动检测装备 , 解决了多年来仪表出厂人工检测中监测误差以及检测效率低的问题 , 原本每块20分钟的仪表检测过程现在几秒钟即可完成 , 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
对于正在国外求学的留学生们 , 高会军坦言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回国发展 , 要为祖国母亲贡献聪明才智 。 他还感慨如今境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好机会、好平台 , 足以让优秀留学生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 。
他指导的众多学生中 , 人才辈出 。 有黑龙江省第一位获得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的牟少帅、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的沈慎、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额奖学金的张文龙等同学 , 不少学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安实说:\"应该说在国内同龄人中的学者中 , 带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的学者并不多 。 \"
结语
高会军能够用短短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由一名中专生到教授的跨越 , 属实壮观 。 这跟他本人睿智的见识有关 , 也跟时代有关 , 更跟他坚毅无比的拼搏精神有关 。
【免疫系统|此人从“中专到顶级科学家”花了9年,获50多项国家专利,他是谁】
\"常怀危机感 , 脚踏实地行动;秉承细节决定成败的态度 , 细心做事;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 , 执着不放弃 。 \"总结多年的科研经验 , 高会军感慨道: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像哈工大校训说的那样\"规格严格 , 功夫到家\" 。 如果你正处于迷茫困惑的人生时期 , 希望高会军的故事对你有所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