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兵

三国空城计一开场 , 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之上闻香抚琴 , 城楼下城门大开 , 还有几个小厮在清扫街道 。 这种悠然自得的场景让人很自然地放松了下来 。
当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风尘仆仆地赶到后 , 司马懿不自觉地四处观察 。 他是来追杀蜀军的 , 可不是来听曲的 , 不过这样的幽静却让他心里发毛 , 难道这是请君入瓮?
其实这个时候拼的就是细节 , 诸葛亮知道城中都是老弱病残 , 只要敌军杀入 , 他们的下场将无比凄惨 , 因此这个时候做得越是细致 , 成功脱险的几率就越高 。
司马懿心细如发 , 是一个和诸葛亮旗鼓相当的人 , 想要骗到他就必须使用非常手段 。 这不 , 他身边安排的两个书童 , 就成为了他最大的疑兵 。
【爱历史】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兵
文章图片
劫难来临
其实诸葛亮遭遇这场劫难都怪他自己 。
在刘备集团刚入益州的时候 , 一位年轻的谋士马谡以荆州从事的身份进入益州 , 此后一直担任县令或者太守的职务 。
这个人非常善于纸上谈兵 , 后来被诸葛亮看中并提拔为参军 。
不过马谡这样满口空谈却并不务实之人 , 让实干家刘备非常反感 , 因此刘备一直反对诸葛亮重用马谡 , 甚至在临终前千叮万嘱 。
奈何诸葛亮一意孤行 , 最终在初次北伐时让马谡据守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街亭 。 接下来的事情不必多说 , 马谡在街亭决策失误 , 最终大败 , 给了司马懿反杀的机会 。
【爱历史】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兵
文章图片
随后司马懿乘胜追击带领15万精锐一路追杀来到了西城 。
此时诸葛亮就在西城 , 只要他的决策出现任何的偏差 , 下场必然凄惨无比 。
其实诸葛亮此时也悔恨不已 , 他不该偏执己见不听刘备的意见 , 非要重用马谡 , 如今不仅北伐大计满盘皆输 , 连自己的性命都在朝夕之间 。
那么接下来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似乎只有两条路 。 第一是弃城逃亡 。 第二则是死守到底 。
不过这两条路也都是死路 , 若弃城逃亡 , 按照诸葛自己的话来说:
“吾兵止有二千五百 , 若弃城而走 , 必不能远遁 。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若是死守 , 城中2500人 , 哪里是司马懿15万大军的对手 。
然而任何问题在天才的面前总有第三条路 , 他依靠自己惊为天人的智谋布下疑阵 , 大名鼎鼎的《空城计》就这样诞生了 。
【爱历史】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兵
文章图片
细节决定成败
前面说过 , 追兵乃司马懿 , 此人智谋不在诸葛亮之下 , 且心细如发 , 任何细微的不妥之处 , 都会成为诸葛亮的催命符 。
诸葛亮不敢怠慢 , 他让城中仅剩的老弱病残都藏起来 , 挑出几个精壮士兵充当小吏 , 在城门口打扫 。 同时命人在城楼上点香摆琴 , 他要亲自坐镇对付司马懿 。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 , 他带着两个书童来到城楼 , 诸葛亮端坐中间 , 两个书童左右各一 , 只等着司马懿的到来 。
不一会儿 , 司马懿带着大军杀到城前 。
然而眼前诡异安静的景象让司马懿的心中发毛 , 整座西城安静得在很远处都能听到诸葛亮的琴声 。
表面上看城门大开 , 司马懿可以率领大军随时冲杀进去 , 但诸葛亮淡定的神情 , 不免有瓮中捉鳖的意思 。
【爱历史】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兵
文章图片
要知道西城是一座大城 , 宽5.5公里 , 南北长7.5公里 , 总面积有50平方公里 。 尽管司马懿有15万大军 , 却只能从狭窄的城门进入 。 若城中埋伏了精锐士兵 , 那么他这15万人也就交代在这里了 。
其实此时司马懿也在纠结 , 到底要不要攻进去 。
他越是心急 , 越是不免四处查看 。 当他看到城楼上两个书童后 , 他当机立断选择撤兵 。
两个书童就吓走了司马懿?
确实如此 , 诸葛亮端坐城头悠闲自得 , 这样的状态不论是真是假 , 都合乎情理 , 毕竟诸葛亮是见过大世面且智力超群之人 , 定然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能力 。
但两个书童都是小娃娃 , 若城中空虚 , 定会显露出慌张之情 , 这是孩童的天性 , 骗不了人的 。 可司马懿看到城楼上的两个孩童 , 和诸葛亮一样泰然自若 , 没有丝毫的慌张 。
此时还不退兵 , 更待何时?
【爱历史】难怪司马懿会撤兵,城楼上的两个书童,是整场空城计最大的疑兵
文章图片
最大的疑兵
三国的故事让人着迷 , 不仅在于文臣武将之间的斗智斗勇 , 一个又一个旷世奇谋 , 也是看得人汗毛竖立 , 又无比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