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中概股大盘点】中概股被“严管” 为何中资企业仍选择赴美上市?( 二 )
所以 , 由IPO的融资规模和市值规模来看 , 美股市场容量很大 。
日均成交额方面:笔者统计5月26日至2020年7月24日数据 , A股市场的日均成交额为9927亿元人民币 , 美股市场为3537亿美元(约合2.5万亿元人民币) , 其中纽交所的日均成交额为1796亿美元(约合1.26万亿元人民币) , 纳斯达克交易所为1733亿美元(约合1.22万亿元人民币) 。 由此可见 , 单个美股市场 , 纽交所或纳斯达克 , 日均成交规模就已经高出沪深两地市场合计交易额的两成以上 。
港股市场主板今年至6月末的日均成交额为1199亿港元(约合1085.2亿元人民币) , 为三地市场中的最低 。
本文插图
据报道 , 理想汽车在D轮融资之后估值为40.5亿美元 , 拟通过IPO筹资12.54亿美元-14.73亿美元;贝壳找房据指IPO后估值为200亿美元 , 拟筹资不超过30亿美元;陆金所2018年估值或为380亿美元 , 拟筹30亿美元 。
汇总来看 , 三家近期计划上市公司的市值或达到620.5亿美元(约合4352.2亿元人民币) , 筹资规模或最高达到74.73亿美元(约合524亿元人民币) , 相当于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的48.3% , 相当于沪市日均成交额4204亿元人民币的12.47% , 深市日均成交额5723亿元人民币的9.2% 。
再回想一下中芯国际(00981-HK, 688981-CN)回A上市筹约500亿元人民币 , 吸纳巨额资金对A股市场短期表现所带来的影响 。
值得注意的是 , 还有一只巨型独角兽 , 估值或达2000亿美元的蚂蚁集团 , 计划在科创板和港股同步上市 , 所掀起的资金冲浪肯定不小 。
从7月24日的数据看 , 科创板市值为2.7万亿元人民币 , 占整个A股市场市值规模的3.66% , 成交金额相当于A股整体市场的4.4% 。 由此可见 , 若选择在规则相对宽松的科创板上市 , 这三家大型企业的市值和融资规模都可以掀起一场风暴——试想 , 在没有外来资金增援下 , 投资者需要将手头上持有的股票卖出才能买入这些股票 , 而考虑到这些股票的体量 , 吸纳的资金定然十分庞大 , 这意味着需要出售大量的股票来腾出认购资金 , 那引发的沽压必然不小 , 尤其在对投资者设有门槛的科创板市场 。
有风吹草动可及时退守港交所
尽管香港交易市场的容量相对小得多 , 但港交所近年推出的新规更利于吸引海外上市中资股回家 , 除了未盈利科技企业和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规则的放宽之外 , 对于第二上市公司提供的便利更直击痛点 , 例如可使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无需重新审计、豁免遵守多项于港交所主要上市的持续责任和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可增发也可以介绍等其他方式第二上市 。
最重要的是 , 在香港上市流动的股份具有价格传递作用 , 一方面促进股票活跃度 , 另一方面在遇到美股市场的不利政策时 , 能以此作为桥梁 , 降低对现有股东的打击 , 也有利于其退出海外市场的顺利过渡 。
总结
由此可见 , 有港交所作为退守的后援 , 大身量(企业管治相对较好)中资企业仍选择赴美上市的动机就很好理解了:吸纳外资、获得更高估值和流动性 。 作为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 , 能在美股成功上市从而获得价值认可 , 那是最好不过 。 上市不成功 , 或是估值欠佳 , 仍可卷土重来 , 成本也仅是顾问费、各种金融服务费 , 但若成功却是可能高出一倍的融资规模 。
此外 , 这些企业赴海外上市 , 很大可能选择港交所作为第二上市地 , 而降低潜在的政策风险 , 这无疑将有利于港交所(00388-HK) 。
作者|毛婷
【中概股|【中概股大盘点】中概股被“严管” 为何中资企业仍选择赴美上市?】
- 娱乐盘点大剧院 Ultra将采用曲面屏设计,三星Note10沦为百元机砸场,三星Note20
- 娱乐盘点大剧院 三星Note10前辈价格首当其冲,三星Note20支持120Hz高屏幕刷新率
- 娱乐盘点大剧院 三星Note10彻底让路价格骤降,三星Note20和三星Note20+新机曝光
- 阿木木聊历史|盘点历史上几次成功的“火牛阵”
-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广东8月现货全月结算试运行的月度交易盘点
- 港股券商对比|有哪些知名中概股回香港上市?
- 懂懂副业 普通人的躺赚机会来了,互联网6个靠谱的副业项目盘点
- 中概股回归仍将延续
- 企业|原创宋清辉:中概股回归须循序渐进 切勿操之过急 避免市场哄抬股价
- 上市|宋清辉:中概股回归须循序渐进 切勿操之过急 避免市场哄抬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