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中概股大盘点】中概股被“严管” 为何中资企业仍选择赴美上市?


在中概股纷纷逃离美股市场之际 , 贝壳找房、理想汽车和陆金所等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新经济或者新概念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 , 选择赴美上市 。
有趣的是 , 今年中概股回归科创板、A股主板或者港股二次上市 , 掀起一股归家浪潮的同时 , 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其实并没有减少 。
2020年初至2020年7月24日 , 有25家中资企业在美国上市 , 其中包括以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曲线上市的狮子金融和美联国际教育 , 以及本身就是SPAC的运鸿国际 。 相比之下 , 2019年至2019年7月26日赴美上市的中资企业有24家 , 全年有40家 。 以此来看 , 今年美国资本市场的不友善并没有阻挡中资企业的上市步伐 。
在政经领域浓罩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时 , 为什么中概股还是选择赴美上市?财华社总结有以下原因 。
美股估值高
一家正经经营的企业 , 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利:以最低成本的方式 , 吸纳尽可能多的资金 , 有效地运转资金 , 从而产生能维持经营和扩张的现金流 。
今年以来 , 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都有较大的波动和不错的表现 , 但是相比于被放开流动性的美股市场 , 还是差了很大一截 。
从下图可见 , 当前(7月)A股市场(以沪深300为代表)的市盈率估值已较年初的12.15倍有所提高 , 但也只有13.56倍 。 港股的市盈率也与此相若 , 最新的六月份数据为13.60倍 。 两个市场都明显低于美股 , 标普500和纳斯达克指数的7月份(7月24日)市盈率估值分别高达27.34倍和47.47倍 。
中概股|【中概股大盘点】中概股被“严管” 为何中资企业仍选择赴美上市?
本文插图
图中可见标普500和纳斯达克的估值从今年1月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 , 其中最受中概股欢迎的纳斯达克交易所 , 其基准指数的走势异常陡峭 , 显示资本市场对于科技企业的追捧 。
美股 , 尤其纳斯达克 , 获得的估值更高 , 对于中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吸引力 。 举个例子 , 一家盈利的科技企业 , 在美股可以获得40倍的估值 , 再不济20倍 , 那也是港股和A股市场的一倍 。 从计划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 , 当然选择估值更高的市场 , 可以获得更高的融资 , 也更利于以后的融资 。
也许你会说 , 科创板当前的市盈率估值高达151.11倍(7月24日) , 为什么不选择科创板?除了规则会有特定的限制之外 , 还有更主要的原因——市场容量 。
美股市场容量更高
以下是财华社整理的三地市场今年以来(2020年初至7月24日 , 下同)IPO融资额规模 , A股市场(包括沪深)为2313.68亿元人民币 , 港股市场为1394.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62亿元人民币) , 美股市场合共为437.93亿美元(约合3072亿元人民币) 。 见下表 , 美股市场的IPO融资额规模远高于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 。
A股市场当中 , 包括科创板在内的上海A股市场IPO融资规模为1967亿元人民币 , 其中科创板为1348亿元人民币 , 占沪深两地IPO融资总额的58.24%;深圳A股的IPO融资规模为347亿元人民币 。
美股市场当中 ,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IPO融资额为206亿美元(约合1443亿元人民币) , 纳斯达克交易所的IPO融资额为230.23亿美元(约合1615亿元人民币) 。
中概股|【中概股大盘点】中概股被“严管” 为何中资企业仍选择赴美上市?
本文插图
再来看三地市场的市值规模:根据Wind的数据 , 2020年7月24日 , A股(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64.9万亿元人民币 , 港股市场主板上市公司的市值为37.8万亿港元(约合34.2万亿元人民币) , 美股市场为46.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3万亿元) , 其中纽交所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27.9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6万亿) , 纳斯达克为18.1万亿美元(约合127万亿元人民币) 。
从数据可以看出 , 以市场规模来看 , 美股市场容量更大 , 单是纽交所或单是纳斯达克交易所 , 可以动用的资金就高于A股再加港股市场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投资者能通过已持有的上市资产抵押再融资来胃纳其他新进入市场的投资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