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古代的将军们为何没有“八块腹肌”,反而都挺着“将军肚”?( 三 )


在格斗竞技的实战中 , 人体在格斗中所发挥的力量与最大肌肉量相关 , 这也就意味着 , 在体脂率相同的情况下 , 体重越高的个体 , 肌肉量越多 , 力量也就越大 , 战斗力也就越强 。 因此 , 在体脂率出入不大的情况下 , 大体重在近战格斗中往往意味着“降维打击” , 这也是大多数格斗竞技为保持公平 , 要分为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的原因 。 例如 , 由于人体肌肉的增加程度有限 , 日本相扑选手甚至会刻意增肥来增加体重 , 以获取优势 。 与日本相扑选手类似 , 中国古代将军的腹部并非是完全由懒惰享乐的脂肪而堆成的“啤酒肚” , 而是包裹着厚厚肌肉的“将军肚” 。 在古代战争中 , 军队长途行军对战将和士兵都是巨大的考验 , 这意味着军士必须有一定量的脂肪储备 , 否则体力续航很成问题 。
《水浒传》画像中的大刀关胜有清晰可见的“将军肚”
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吴起所训练的精英士兵魏武卒 , 曾多次大破秦军这种“虎狼之师” , 而在出战时 , 魏武卒需要“衣三属之甲 , 操十二石之弩 , 负矢五十 , 置戈其上 , 冠胄带剑 , 赢三日之粮 , 日中而趋百里” , 意思是 , 魏武卒每当出战行军时要披上三层重甲 , 满弓拉力达到十二石的弩 , 手持长戟 , 腰悬铁剑 , 背五十只弩矢 , 带三天粮食 , 半天急行军一百里 。 这种级别的负重行军 , 没有大量脂肪作为能量储备 , 是难以想象的 。 与魏武卒相似 , 中国古代战将因为长期骑马 , 不仅需要足够的腰腹力量承受铠甲和武器的重量 , 还需要有一定的脂肪储备以应对长途行军的消耗 。 因此 , 《后汉书》在提到汉代名将班超时 , 将其描述为“燕颔虎颈 , 飞而食肉 , 此万里候相也” , 大意是说班超脖子粗得像老虎 , 就暗指其身材魁梧 , 英伟不凡 。 实际上 , 与“燕颔虎颈”相似 , “虎背熊腰”“五大三粗”(本为褒义词 , “五大”指手大、脚大、耳大、肩宽、臀肥;“三粗”指腰粗、腿粗、脖颈粗)、“牛高马大”“腰阔十围”等 , 都是古代军士理想的身材标准 。 考虑到行军打仗和近战格斗的实用性 , 这种身材虽然与“八块腹肌”相距甚远 , 却是中国古代画师描绘武将形象的“模板” 。

“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 Martin Licis , 体重350磅(约160公斤) , “燕颔虎颈”的典型代表
在南宋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中 , 猛将岳飞就是经典的大肚形象 。
《中兴四将图》 , (南宋)刘松年
不唯如此 , 这种武将“模板”还远隔重洋 , 影响到了东瀛等地 。 例如 , 在日本浮世绘版的《水浒画谱》中 ,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 , 同样也是挺着大肚腩的经典形象 。
(日)歌川国芳:《水浒画谱》 , 清 , “豹子头”林冲的大肚腩清晰可见
【电影|中国古代的将军们为何没有“八块腹肌”,反而都挺着“将军肚”?】中国古代武将的“将军肚” , 虽然与今天的“啤酒肚”看起来相似 , 但却是典型的“脂包肌” , 是战斗力量性和持久性的代表 。 对这些将军而言 , 从实战上看 , 训练肌肉线条是毫无性价比的行为 , 而提高体重却有益于增强战斗力;从社会风气上看 , 中国古代也缺乏古希腊社会般偏爱肌肉线条的审美文化 。 因此 , 由于实战考虑和审美习惯 , 中国古代的武将形象不可能是“八块腹肌” , 而是“大腹便便”了 。 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 , 古人诚不我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