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一家外贸企业两次危机的脱困实录


实录|一家外贸企业两次危机的脱困实录
文章图片
天津金轮自行车集团生产车间 。 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采访人员王井怀、张宇琪)7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一家外贸企业两次危机的脱困实录》的报道 。
疫情之中 , 哪类企业受影响最大?外贸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必占其二 。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 , 天津金轮自行车集团 , 打完国内防疫的上半场 , 又打国际防疫的下半场 , 一度步履维艰 , 甚至计划关停海外工厂 。
不过 , 凭借30多年市场搏杀练就的灵敏嗅觉 , 以及主管部门一揽子帮扶政策 , 企业逆势翻盘 。 日前 , 金轮集团上半年数据出炉 , 外贸各项指标与去年同期持平;国内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 , 几乎是去年全年销售额的2倍 。
回顾历次外贸遇阻 , 集团总经理杨玉峰感慨:老天给的礼物 , 从来都是盛在危机的盒子里 , 就看打开方式对不对 。
至少现在来看 , 天津金轮自行车集团 , 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
“外转内”培育新市场
在天津市武清区 , 有一家颇受资深骑行爱好者青睐的“单车生活体验馆”——百客屋(bike work) 。
1000多平方米的体验馆内 , 摆放着9个国内外品牌的100多辆自行车 , 图腾、爱轮德等品牌一一亮相 。 自行车旁 , 是一间密密麻麻排列着各类工具和零件的小车间 , 这里可以维修保养市面上出售的各类高档自行车 。 此外 , 体验馆还集纳了咖啡厅、浴室等配套设施 。
这里不仅展示不同的自行车品牌 , 还提供自行车代管服务 。 其中有一辆代管的法国品牌“拉皮尔”自行车 , 采访人员单手拎起 , 还能轻松晃了几下 。
“车架是碳纤维的 , 全车不到15斤 , 也就是一个西瓜的重量 。 ”百客屋工作人员邱晗介绍说 。
“对自行车来说 , 这是一家4S店;对骑手来说 , 这是一个俱乐部;对企业来说 , 这是一台小型车展;对同行来说 , 这是展示骑行文化的新方式 。 ”邱晗环视一圈 , 语气颇为自豪 。
在疫情严重影响外贸的背景下 , “百客屋”承载了金轮集团转战内贸市场的决心 。
创立于1987年的金轮集团 , 是我国自行车行业的龙头企业 , 现有职工5000人左右 。 年产8万辆电动自行车、200万辆自行车 , 出口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在欧美自行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
从2000年开始 , 金轮集团深耕海外市场 。 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后 , “外贸依存度过高 , 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 , 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有一定风险 。 ”杨玉峰说 , 转向国内并不是挤占市场 , 而是重在培育新市场 , 百客屋便是其中的一个尝试 。
2018年3月百客屋成立以来 , 车友会、订货会、技术培训、新品发布等活动已经开展了几十场 , 由此带动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
与此同时 , 金轮自行车全面进军线上销售 。 2019年11月 , 百客屋入驻面向朋友圈的微信商城“友赞” 。
采访人员在微信朋友圈搜到百客屋 , 看到页面上既有整车 , 还有变速器、车架等零部件 , 更有骑手专用水壶、骑行服、文化衫等衍生产品 。
“用朋友圈这种最便捷的方式 , 展示最有品质的产品 。 ”天津金轮自行车集团总经理助理李秋菊说 。
日前 , 金轮集团上半年数据出炉 , 国内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 , 几乎是去年全年销售额的2倍 。
“这个成绩在企业大盘子中不算什么 , 但对开拓国内市场来说 , 是很好的开始 。 ”杨玉峰说 , 从长远来看 , 内外销售比例先达到3:7 , 最终实现5:5 ,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国内外市场风险 。
“速降”带来“增速”
对一家成立30多年的外贸企业来说 , 感受全球经济冷暖已成习惯 。 一路走来 , 杨玉峰认为 , 2008年金融危机和这次疫情 , 都对公司造成了巨大影响 , 但两次危机又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