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职场中可能不受欢迎?( 三 )

这部小说可以说一部“生态寓言” 。 故事背景设定在咕噜山区的森林 , 世世代代的山民们在这里过着艰辛但平静的生活 , 直到兴建机场的消息打破了这里的平衡 。 人类的工程使得野兽逃难 , 村庄拆迁 , 河流堰塞 , 森林倒下……山民们为寻找活路 , 离开山林到城里寻找生路 , 而城里的人们也因为都市生活的争名夺利与巨大压力向往着离开城市 , 回归大地山林 。 陈应松将这两条线索并置 , 写出了自然之力 , 也写出了现实之殇 。

陈应松的家乡即在湖北神农架 , 他写作这个故事也是一次别样的“寻根之旅” 。 托尔斯泰说 , 人一旦到了六十岁 , 就应该到森林里去 。 他的意思 , 大概正是说 , 山可平心 , 水可涤妄 。 对于习惯了都市钢筋水泥丛林的读者来说 , 这部小说或许也可以带来一次静心的阅读之旅 。

(张婷)

教育


人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职场中可能不受欢迎?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学问的“味道”:与燕园“大脑”面对面》李斌、魏梦佳、刘苗苗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0年4月

在中国的大学里头 , 北大是与中国近代史关系最为紧密的 , 它诞生于外敌冲击之下的民族自救时刻 , 从母胎中便带着强烈的政治使命和家国意识 。 以教育和文化救亡图存的情结 , 在此后百余年的北大师生中薪火相传 , 不论是烽火中颠沛流离于西南边陲 , 还是动乱中苟求性命于鲤鱼之洲 , 大多数北大人身上始终有精魂不散 , 有傲骨难摧 。

鲁迅在《我观北大》一文中说 , “北大是常为新的 , 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 , 即使只有自己 。 ”这种“常为新”的“北大精神” , 在这部《学问的“味道”》访谈集里也反复被提及 。

这部著作采访了计算机科学家陈堃銶、哲学教授楼宇烈、经济学教授姚洋、管理学教授陈春花、法语教授董强等八位北大学者 , 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声誉卓著的人物 , 其中最长者已年近九秩 , 最年轻者也过了知天命之年 。 几位学人大多是从本科起便就读于北大 , 此后或留学于海外 , 或就职于他方 , 但最终都选择回到母校任教 。 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科研领域迥然有别 , 但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 有对学问天真而纯粹的兴趣 。 在世俗的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 , 在他们身上还能看到尚未熄灭的理想主义之火 , 提醒人们仰望星空并恪守治学为师的道德律令 , 令人读之颇感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