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封存在石板中的鱼群化石作为生物进化的历史证据 , 它能帮助我们揭示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
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出那一时期的物种的生活样貌 。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一块完整的化石能够给科学家带来的许多信息 , 从这个层面来讲 , 化石就像一张拍立得拍下的照片 。
不过这样的化石通常可遇不可求 , 即便是恐龙这般巨型生物也很难留有完整的化石 。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 , 地质运动会不断地将化石送入地底深处 , 历史的证据终究会消失在深处 。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尽管如此 , 仍然有个别科学家十分幸运地发现了曾经留存下来的完整的化石 。
在日本水田纪念馆大石化石画廊恐龙博物馆 , 里面有一件藏品十分特殊 , 它不是恐龙 , 而是鱼 。
并且还不止一只 , 是一群鱼 , 大大小小的鱼组成了群落 , 大约有259只 。
从化石中可以完整地看见这些鱼虽然经历的漫长的岁月变迁 , 但仍然可以看看清它们的眼睛、鱼刺 , 甚至是它们身上的鱼鳍 。
发现这块化石宝藏的是日本的生物行为研究学家水本伸明 , 当初他以为博物馆里只是简单地展出一些化石藏品 , 但没想到这里居然有这样一块完整的生物化石 。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另外从化石留下的痕迹来看 , 这群鱼儿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被储存在化石中 。
而是以一种有序的状态被储存 , 鱼群在整块石板中看起来就像是活的一样 。
通常来讲这种情况十分罕见 , 不仅仅因为它储存了一簇完整的鱼群 。
更重要的地方在于 , 鱼群的运动不会像照相机一样被存放在化石里 , 或者说大多数化石表现出来的动物形态都很死板 。
因为不少化石都是在动物死后才形成 , 这块石板明显是鱼群还有活力的时候就被封存了下来 。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水本为了研究这群鱼是否真的是在死前的一瞬间被封存进了化石 , 于是他决定与日本的一位鱼类化石专家进行合作 。
回到博物馆后他们进行了相关拍摄 , 并绘制出了每条鱼的位置和航向 , 再试着模拟它们的行进路线 。
结果发现 , 鱼群中的鱼确实有着运动规律可循 , 并且这些鱼在鱼群中似乎还遵守着两种规则:
避免相互碰撞 , 同时吸引更远处的鱼类 , 而且每条鱼的位置似乎也不是随机的 。
可问题在于 ,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 鱼群中的鱼又是哪种鱼呢?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化石带来的行为研究科学家们来到了布里斯托大学 , 进行进一步的动物行为研究调查 , 他们通过照片中的鱼的相对位置寻找活鱼的行动规则 。
尽管这些鱼已经死去 , 但仍然不妨碍科学家对其进行复原 。
后来经过证明 , 这种鱼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硬骨鱼 , 属于鲈形目 。
大约在始新世时期就出现在地球上 , 也就是5000万年前 。
其主要分布的地方在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巨型山涧湖泊中 。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从体型来看 , 这些鱼的体型很小 , 长度普遍在10厘米以内 , 身子细长 , 可能是为了方便减小自身阻力在水中游动 。
而它们的头部为长圆形 , 眼睛大 , 嘴部高且短 , 这也说明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 , 这些鱼类仍然可以保持一种较为完整的形态 。
从古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 科学家认为这种鱼应该以小型昆虫、浮游动物等小动物为食 , 并且有群居性 。
从化石的结构上来看 , 它们的鱼群结构和现代鱼群结构很类似 , 整体或多或少呈现椭圆形 , 在运动方向上更长 。
两百多条鱼,为何同时被封印在化石里五千万年?原因很难说清
文章图片

很明显 , 这是当今浅滩鱼类聚群的典型形状 。 动物行为分析认为 , 鱼群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 , 可以减少掠食者倾向正面的进攻 , 以防止捕食者对其进行跟踪 。
而在这组化石证据中 , 个体鱼类之间的差异也高度一致 。
值得说明的是 , 这块化石十分吸引科学家的注意不仅仅在于它很稀有 。
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科学家从化石中进行动物行为分析 , 并且将古代生物活动与现代生物活动进行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