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1938年8月盛夏 , 国民党炮兵第5团1连在长途的艰苦行军后 , 终于抵达此行的终点—平汉铁路广水站 。 炮5团是当时国民党主力炮兵团 , 其装备的德式的山炮 , 堪称国军的瑰宝 。 在炮1连抵达广水后 , 第2集团军司令孙连仲上将亲自到驻地慰问 。 但是 , 炮1连在长途转进之后的惨状却让炮兵出身的孙上将大惊失色 。
为了打败日本人 , 国民党耗费巨资打造了一支编制庞大的炮兵部队 。 一个拥有四门山炮的炮兵连编制骡马104匹、官兵203名 。 一个炮兵连往往有一百多匹骡马随同出动 , 人喊马嘶、尘土飞扬 , 火炮加上弹药纵列绵延长达半公里 , 是战场上最壮观的景象 。 但是孙上将却没有看到军容雄壮的骡马纵列 , 只看到了数以千计衣衫褴褛的士兵与民夫 , 精疲力竭的挑着扁担、拉着板车、步履蹒跚的挣扎前行 。
【爱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文章图片
骡马去哪了?
孙连仲记得在三个月前 , 炮1连在台儿庄刚刚配属给第2集团军师时 , 那可是兵强马壮 , 运力十足 。 然而此时 , 整个行军队列里却看不到几匹骡马呢?勃然大怒的孙司令 , 立刻把连长叫来责问 , 然而连长悲愤的报告 , 却使孙连仲震惊不已 。 由于国军炮兵装备的制式山炮分解件 , 单件重量都在100公斤左右 。 然而中国本地最壮实的驮骡 , 只能扛得了85公斤重的炮件 。 所以 , 国军炮兵一旦远离铁路运输 , 依靠装备的骡马进行机动作战 , 骡马必然会沿途累毙 。
在整个徐州会战中 , 炮1连跟随大部队从台儿庄、永城、信阳撤退至广水 , 前后三个月 , 700公里的漫漫征途 , 连里装备的骡马大多早已累毙 。 这四门炮 , 还是靠连里的士兵再加上沿途百姓出死力 , 才能完整无缺的运抵广水 。 刚刚说完 , 炮1连长这个堂堂8尺高的汉子 , 竟然难以止住眼中的泪水 。
【爱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文章图片
火炮机动成为了中国炮兵无解的难题?
首先是道路问题
在抗日战争时期 , 中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之落后 , 是现今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 当时 , 国内绝大部分道路都是传统的泥土碎石路面 , 一旦到了雨季 , 路面上的淤泥能够达到1尺多深 , 任何大吨位火炮 , 基本都难以通行 。 至于桥梁则更为不堪 , 木造或石造拱桥 , 根本没有足够的承重能力让1.7吨的火炮纵列通过 。
【爱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文章图片
其次是马种问题
既然火炮纵列(野炮、榴弹炮)寸步难行 , 那使用可以分解的山炮 , 总可以了吧?答案还是不行!不是没有炮 , 而是马种不行 。 我们以国军制式炮兵装备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为例:沪造炮的最初驮运设计是分解为四组部件 , 用四匹骡马分载 。 第一驮是炮身连闩 , 全重225磅(102.15公斤)、第二驮是炮床连高低左右摇器 , 全重245.8磅(111.46公斤)、第三驮是炮架前节与车轴 , 全重157磅(7.28公斤)、第4驮是炮架后节与车轮 , 全重221磅(100.33公斤) 。
而中国的土产军马一向以塞北的蒙古马为主 。 蒙古马耐力强、好饲养 , 曾驮着成吉思汗的马队横扫整个欧亚大陆 。 但是 , 蒙古马的肩高只有12掌(120厘米) , 体型比高度在16掌(160厘米)的欧洲马小了将近一半 。 而克虏伯的设计师在设计火炮的机动时参考的马种 , 是马高17掌、体重2000磅的德国本土莱茵马 。
既然没有合适的马 , 炮兵就只能用价格昂贵的骡子驮炮 。 在当时周家口马市 , 一头身强力健的华北大骡子的价格几乎是马的两倍 。 然而 , 即使是力量惊人的骡子 , 在驮运状况中的理想载重量也只有85公斤 。 沪造山炮的四个分解件中 , 有三个分解件已经远远超过中国本地骡马的驮力 , 如果再加上专门的驮具 , 则重量更甚 。 在兵凶战危之时 , 炮兵为了按时抵达战场 , 只能不惜马力 , 以累死骡马为代价驮炮 。
【爱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文章图片
再次是炮钢问题
既然中国骡马驮不了那么重的炮 , 那把炮造的轻一点不就行了吗?其实中国设计师也是这么想的 , 但是想要在保持原有性能的基础上 , 大幅度削减火炮重量 ,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采用强度高、质量轻的合金钢替代原本使用的高碳钢 。 而在民国时代 , 代表中国炼钢最高水平的江南制造局钢厂 , 却只有炼制高碳钢的西门子15吨酸性平炉 , 根本没有生产“合金钢”的电弧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