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书馆|清朝发挥到极致,明码标价却有“三不卖”,秦朝开始“卖官”,( 二 )


为了“竞争” , 各省、各粮台竞相削价“处理”官职 , 卖货一样“招待”前来买官的“顾客” 。 好事者多 , 中国人又爱过“官瘾” , 政府确实捞了不少钱 。 政府官职一般明码标价 , 童叟无欺 , 二十千钱 , 九品;四十千 , 八品;六十天;七品;八十千 , 六品 。 想当时二千文换折一两银子 , 就是说花四十两银子就可当个“知州”(六品) , “地市级”大员了 , 不可谓不便宜 。 如果“捐”银上万上十万的 , “顾客”对政府的举人头衔、盐运使头衔 , 可以“自由”选择 。 州县上交捐银多的 , 清廷也加以鼓励 , 增加文学、武学定额以及中试名额 。
史料书馆|清朝发挥到极致,明码标价却有“三不卖”,秦朝开始“卖官”,
文章图片
清朝官员实在太多 , 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职位可以选择 , 这些买来的官员根本就没有任何兵权跟实权 , 很多人想通过当官来将买官的钱全部都赚回来 , 但是这样的办法根本就无法实现 , 因为没有权力的官员谁会给你钱呢?很多借钱买官的 , 这些官员根本就无法还得上 , 随之想到一个这样的办法 , 那就是不断增加市场收费 , 过路费 , 全国十里一关 , 五里一卡 , 导致整个清朝直接衰败 。
其实 , 能出现公开买卖管制的情况 , 有时候皇帝也是无奈啊 , 因为一旦遇到旱灾蝗灾还有一些天命难违的情况 , 国库里的钱十分紧缺的情况下 , 皇帝只能买官充盈国库了 。 白银五百两 , 或者是粮食五百石就可以做个官了 。
但是 , 朝廷也不是没有底线的卖官 , 朝廷卖官有三不卖原则 。 一不卖的是吏部和礼部 , 给多少钱都不卖 。 二不卖的是京官 , 最高卖到五品郎中 , 再高的品级都不卖了 。 三是地方官 , 最高只卖到现在副省长级别 。 所以说在清朝想买官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 。
一则发现清朝买官收据的新闻引发关注 。 3月14日 , 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 市民赵先生在家中发现一份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正实收”收执 。 凭着这张“买官收据” , 赵先生祖上的秀才赵文范可先入国子监读书 , 再入仕途做官 。
史料书馆|清朝发挥到极致,明码标价却有“三不卖”,秦朝开始“卖官”,
文章图片
赵先生介绍 , 这张“买官收据”是他在整理家谱时意外发现 。 经测量 , 该收执长58厘米 , 宽28厘米 , 为棉纸质地 , 正上方有“正实收”三个大字 。 内中文字排列整齐 , 清晰易辨 , 详细记载了赵文治给湖北灾区捐款的缘由、银两等内容 。
【史料书馆|清朝发挥到极致,明码标价却有“三不卖”,秦朝开始“卖官”,】该“正实收”记载 ,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 , 湖北多地遭受水灾 , 灾民缺衣少粮 。 湖北筹办赈捐总局“按照四川、山东、湖南等省开办赈捐所有虚衔” , 接受了赵文钊捐出的白银四十三两二钱 。 其落款时间为宣统元年十月初八 , 由河南候补道黄泉办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