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家的人自古薄情 , 他们看惯了阿谀奉承 , 看惯了争名夺利 , 对于末代皇帝溥仪 , 更是一样 , 在慈禧的管控下的清末代 , 他即便有皇帝的名声 , 却徒有虚名 。
自小拥有权贵荣华 , 但真心对自己的没有几个 。 甚至是自己的妈妈 。 除了他的奶妈 , 王焦氏 。
文章图片
一、出生
1906年2月7日 , 清光绪三十二年 , 醇亲王府迎来了喜事 , 一个小男孩呱呱落地 , 在末清王朝 , 当王爷可能比当皇帝还要幸福 , 因为当时的局面已经非常不稳定 。 当时已经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事件 , 而王府里 , 可能保存最后的荣华 。
而这个小男孩 , 就是溥仪 , 他并不是皇帝的儿子 , 但也是皇室一员 , 王府立马张罗着给小孩寻觅奶妈 。
皇室对奶妈的选择也有这很严苛的要求 , 长相和健康的条件必须符合外 , 还需要对乳汁检验 。 对年龄、外貌、健康、牛奶、颜色都有要求 。
将乳汁放置在阳光下晒干 , 不能有腥味 , 也不能有成渣和变颜色 。 可谓精挑细选的才被能给王子食用 。
不知道是王焦氏的幸运还是不幸 , 被选中溥仪的奶妈 。
文章图片
当时的王焦氏才19岁 , 丈夫却因病去世 , 还有个刚吃奶的女儿 , 为了全家的开销 , 她来到王府应聘 。
然而 , 王府规定:奶妈进王府就不能再回家 , 因为王焦氏为了生计被迫和自己亲生女儿分开 , 也因此 , 把母爱寄托在照顾年幼的溥仪身上 。
二、继位
公元1908年11月14日 , 光绪帝驾崩 , 当时还只是三岁娃娃的溥仪 , 被病入膏方的慈禧列为皇帝 , 继承大统 。 然而 , 这对于小小的溥仪并不是好消息 , 因为这意味着 , 他要离开自己的家 。 离开自己的妈妈 。 当时的老祖母刘佳氏 , 还当场昏厥过去 。
当太监来接溥仪的时候 , 小小的溥仪忍不住大哭 , 怎么也不肯离开王府 , 尽管他不懂事 , 但我们都知道大清皇帝到了他这一代并不易走 , 尽管他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多残酷的未来 。
当时 , 无论大家怎么怎么哄 , 都止不住溥仪的哭声 , 而闻声赶来的奶妈王焦氏把小皇帝搂进怀里 , 吮吸几口奶水之后哭声停止了 。 怕在途中再出现这样的啼哭状况 , 于是大家让王焦氏一起入宫了 。
文章图片
当时还有件小事 , 就是慈禧太后快不行了 , 小溥仪来到慈禧床榻 , 慈禧想抱抱溥仪 , 而小溥仪看着阴森的环境 , 以及慈禧的变态枯瘦的老脸 , 又大哭找奶妈了 。
在小溥仪心中 , 在奶妈怀里才是安全的 。 这不仅仅是奶妈的乳汁关系 , 在陌生的皇宫里面 , 他唯一最熟的 , 就是王焦氏 。
在入宫的15天后 , 慈禧太后撒手人间 , 溥仪正式登基 , 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 。
文章图片
溥仪三岁进宫做皇上 , 这全是在慈禧的分配下开展的 , 要了解光绪皇帝并没有子孙 , 才没法让溥仪做皇上 。 进宫的情况下溥仪才三岁 , 年龄还十分地小 , 还不可以离去自身的奶爸 , 否则会哭个不断 , 因而在溥仪进宫做皇上的情况下 , 他的奶爸王连寿也伴随着他一起进宫了 。
三、冷酷的环境 , 最亲的人
在皇宫里 , 几乎所有的人都围着他转 。 所谓的母亲有有5位 , 然而 , 从这5位母亲里溥仪感受不到母爱 , 反而是一些名利的东西 , 而陪伴的太监和宫女 , 全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 小皇帝不懂事 , 所有也让溥仪受到不少的伤害 。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溥仪 , 冷酷任性 , 而所有人都不看在眼里 , 而且经常虐待惩罚吓人 , 周围的人根本不会进行说教 , 就除了王焦氏 。
王焦氏除了哺乳外 , 还教溥仪做人的道理 。
文章图片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被老人家宠爱得调皮得不行 , 而作为小皇帝的溥仪可以说是无法无天 。 3岁起 , 无论什么事情都有人服侍 , 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 , 于是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
一次 , 溥仪把铁沙子放到糕点里面 , 赏赐给太监吃 。 小溥仪就爱恶作剧 , 他想看看太监咬到沙子会怎样 。
王焦氏严厉的说 , 咬到铁砂牙齿会崩坏 , 牙坏了影响吃饭 , 吃不了饭人就会饿死 。
溥仪乖乖的听王焦氏说的 , 把这个恶作剧给停了 。
- 【时尚一点】美人计|我的妆容百科全书金泫雅女士,请一定保重身体!
- 【历史故事】江苏与山东的辖区调整,山东省50多个乡村,为何划归了江苏省?
- 【爱历史】刘邦驾崩,吕雉“清理”后宫,多人被诛,为什么单单放过了薄姬?
- 【时尚一点】女人50岁怎么穿才好看?建议穿搭要简约、颜色要淡雅,很显年龄
- 【历史故事】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条”,除了装饰之外,主要是为了方便皇上
- 【历史故事】教师节的起源到底是什么时候?
- 【游戏迷】影之诗:平民人偶仇m段75%胜率,适合尘不够的新手
- 【时尚一点】不看宣传看成分表 篇十一:出差狗夏日必备-Cerave乳液
- 梧州算命大师()
- 【爱历史】莫高窟的一幅壁画,揭露了匈奴对待王昭君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