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李渊晚年有多凄凉?死后魏征指着一个地方让李世民看,相当尴尬

【爱历史】李渊晚年有多凄凉?死后魏征指着一个地方让李世民看,相当尴尬
文章图片
唐高祖李渊画像
撰文|赵立波
李渊作为关陇集团的精英人物 , 是整合南北朝末期 , 将历史从分散走向整合的关键节点 。 历代由于对其子李世民评价过高 , 在光芒上遮盖住了这位开拓性的人物地位 , 甚至颇有贬低李渊 , 抬高李世民的倾向 。 李渊本是“素怀济世之略 , 有经纶天下之心”的人 , 是一个老成持重 , 富于策略 。 在那个群雄并起 , 却能够最终获得天下 , 创立大唐 , 绝非平庸人物 。 清代王夫之对李渊给予了高度客观的评价:“人谓唐之有天下也 , 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 , 不知高祖慎重之心 , 持之固 , 养之 ,, ……非秦王之所可极也 。 ”【1】在晚年李渊却先后经历骨肉残杀 , 在无助之中万念俱灰 , 彻底输给了儿子李世民 , 在太上皇的无限凄凉之中黯然收场 。 如同一张气象恢弘的画作 , 起笔高屋建瓴 , 气象万千 , 恣意纵横 , 只因最后无力举措 , 最终将这幅画的末尾以颓势结尾 。 李渊的“枯笔”之作 , 来自于亲情的困惑 , 或者是父爱在关键时刻难以作出选择的一种悲伤 。
(一)、善于抓住机会 , 审时度势的人 , 看准时机果断出手 。
李渊出生与长安这座繁华的都城 , 作为贵族子弟 , 与生俱来的便是荣华富贵 , 七岁那年便继承了唐国公的尊位 。 独孤皇后是他的姨妈 , 按照现在的称谓 , 隋文帝是他的姨夫 , 而隋炀帝杨广则是李渊的“两姨表哥” 。 李渊成年后 , 性情洒脱豁达 , 穷的可交 , 富的可维 , 让他收获了极大的美名 。 大业末年 , 杨广的帝业出现了严重危机 , 许多贵族成了杨广的潜在不安 。 一次 , 杨广召见李渊却未能奉召 , 大怒之下 , 杨广问在其身边供职的外甥说:“汝舅何迟?”回答说有病 。 杨广非常生气地反问说:“可得死否?”【2】他咋没病死呢?李渊知道后非常恐惧 , 于是沉湎酒色 , 甚至装作精神失常进行掩盖 。
【爱历史】李渊晚年有多凄凉?死后魏征指着一个地方让李世民看,相当尴尬
文章图片
隋炀帝杨广
大业十一年(615) , 李渊终于被外放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 , 并镇压当地起义军 。 二年后正式出任太原留守 , 成了他最终问鼎天下的巨大家业 。 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 , 太原即其地焉 。 今我来斯 , 是为天与 , 与而不取 , 祸将斯及 。 然历山飞不破 , 突厥不和 , 无以经邦时也 。 ”【3】清晰地表明了作为政治家的李渊宏观战略布局 。
起兵公开反对大隋之初 , 并非十足信心 , 初次进兵 , 李渊对儿子们并不放心 , 特意派心腹做他们的参谋 , 嘱咐说:“吾儿年少 , 以卿参谋军事 , 事之成败 , 当以此行卜之 。 ”在李建成、李世民大获全胜后 , 李渊高兴帝说:“以此用兵 , 虽横行天下可也 。 ”【4】隋朝仿佛在一夜之间被各地起义军摧枯拉朽 , 实力顷刻瓦解 , 而李渊如同高超的猎手 , 在这些人彼此耗尽实力后 , 他做最后的收官 。 大业十三年 , 李渊攻取长安 , 听说隋炀帝被杀 , 他还“哭之恸 , 曰 , 吾北面事人 , 失道不能救 , 敢望哀乎!”皇上死了 , 我李渊敢不哭吗?此后他立杨广孙子杨侑为帝 , 所有程序几乎如同隋文帝的翻版 , 自己做起了大丞相 , 在局势完全按照预想那样发展后 , 李渊正式宣布取代隋朝 , 成了唐朝的帝国主人 。 对此 , 王夫之给出过精彩点评:“高祖犹慎之又慎 , 迟回而不迫起 , 故秦王之阴结豪杰 , 高祖不知也 , 非不知也 , 王勇于有为 , 而高祖坚忍自持 , 姑且听之而径镇之也 。 ”【5】
【爱历史】李渊晚年有多凄凉?死后魏征指着一个地方让李世民看,相当尴尬
文章图片
初唐版图
(二)、李渊登基之后 , 深刻地对整个帝国的历史进行了反思 。
他想到汉高祖刘邦纠正秦朝的亡国错误 , 从而才产生大汉的繁荣 , 他又对隋朝进行全面反思 , “唐公有霸王之术 , 必为拨乱之主 。 【6】在李渊的主导下 , 开启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 , 甚至是李渊全面总结了自秦代、汉代、隋代的所有优越性的制度 , 包括从官制、完善租庸调法 , 恢复均田制度 , 恢复和发展科举制度 , 有计划有步骤地结束了地方纷乱 , 结束了隋末以来的战乱局面 , 从而将帝国设计带向政治稳定 , 经济发展的有利局面 , 为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创造了必要条件 , 这种开拓性的举措和历史定位不容忽视 。
世言李世民纳谏 , 殊不知李渊在纳谏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 对于纳谏 , 李渊深刻地说:“自知者明 , 人不能善鉴己过 。 如善为文章 , 工诸技艺 , 皆自谓己善 , 他人不及 。 ”有一次谏议大夫苏世长在陪李渊宴饮时 , 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抽风”说:“此殿隋炀帝所作耶 , 是何雕丽之若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