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一心为国直言进谏,官场跌宕起伏五十余年

范纯仁 , 字尧夫 ,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之次子是北宋中后期政坛上一位誊老重臣 。 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仕宦历程长达五十余年 , 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这一崇高理想勤政爱民忠直敢言公忠体国 , 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中后期政治舞台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
【爱历史】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一心为国直言进谏,官场跌宕起伏五十余年
文章图片
早年经历
对范纯仁一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父范仲淹 。 范仲淹 , 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仲淹两岁时父亲范墉因病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仲淹改嫁长山朱文翰仲淹也因此改名朱说并度过了备尝艰辛的青少年时代 。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孤寒艰辛的条件对于少有大志的范仲淹是一种意志的磨砺对于他的理想人格、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
经过十几年矢志不渝的勤奋苦学范仲淹于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这是其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由此开始了几近四十年的宦海浮沉 。 在此期间范仲淹与韩琦、富弼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因守边有功在庆历三年范仲淹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不久宫拜参知政事 。 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范仲淹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尽管很快夭折但却是进步士大夫积极寻求富国安民道路的一个有益尝试 。
【爱历史】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一心为国直言进谏,官场跌宕起伏五十余年
文章图片
庆历五年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为士大夫立身处世树立了榜样 。 他的儿子范纯仁自幼聪颖警悟“五岁知读书八岁从群儿戏能以其所授书为之讲解正席环侍剖析有理文正奇之 。 十一遭楚国丧哀毁如成人 。 ”出身孤寒的范仲淹非常明白节俭的重要性他经常告诫其子要节俭 。
范仲淹尤其反对铺张浪费严谨简朴的家风塑造了范纯仁崇尚节俭、廉洁自守的品格对其一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俭朴的作风范纯仁亲书《布裳铭》于案头“黎蕾之甘纬布之温 。 ……君子以俭为德小人以侈丧躯……”
此铭得到司马光和范镇的高度评价 。 由于范仲淹平素乐善好施皇祐四年范仲淹去世史证其详“捐馆之日家惟四壁”“朝廷特为给所居官傣仍借官屋居于许州今河南许昌”“公居丧中兄嫂弟妹聚族七十口约己粗砺上下均一内外无间言 。 饮食居处人不堪其忧哀毁骨立庐墓下与役夫同等而食 。 ”在宋代像范仲淹、范纯仁父子这样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官员恐怕为数不多 。 范纯仁从其父范仲淹身上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孝梯之义 。 他才出仕为官 。
【爱历史】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一心为国直言进谏,官场跌宕起伏五十余年
文章图片
范纯仁悉心奉养父母对兄弟也是充满爱心 。 长兄纯佑“早得心疾不省事门内几百口公实主之 。 ”纯仁待兄如父“药膳居服皆躬亲时节之 。 ”贾昌朝镇守大名时一推荐范纯仁做其幕僚纯仁谢绝说“方北道多事时彼将以我为助义不当免其如吾兄相与为命何”
有人相劝“偕行何妨耶”纯仁言道“兄之疾一作则数人不能制 。 未论官守不得专在侧此去隔大河万一中流疾作则我必与之俱溺矣 。 ”再辞这才作罢 。 宋库荐举纯仁试馆职下诏试学士院纯仁以兄长纯佑疾病婉言谢绝 。
初入官场
烙守孝道的范纯仁直到父亲去世才出仕为官至和二年公元年以秘书省著作佐郎的官阶任汝州襄城知县 。 范纯仁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民贵”思想他认为“圣人以民之视听为天之视听故万事不可不察于民也 。 ”
也就是说判断是非功过的标准应以老百姓的利害得失为依据 。 襄城老百姓平时从未有人种植桑树从事养蚕织绸事业生活艰难纯仁对此深为忧虑 。 他在任期间以富民为己任劝谕百姓植桑养蚕发展经济 。
范纯仁离任后老百姓对其仍念念不忘 。 为了表达感恩戴德之情他们就把所植桑树林以其官名称之为“著作林” 。
范纯仁深知民间疾苦非常重视百姓利益 。 从范纯仁开始牧地皆隶属县治 。 当时开封府境内久旱未雨到处是“野田禾稻半枯焦”的景象 。 范纯仁立即对县内的商贾登记在册并让他们存储粮食 , 众商贾欣然从命所蓄粮食十余万解 。
果不其然第二年春当周围诸县饱受饥饿之苦时惟独襄邑境内百姓幸免于难老百姓交口称赞他们的父母官 。 范纯仁本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原则初入仕途就得到百姓的认可 。 儒家所倡导的“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尽己之意把自己所担任的公职全心全意做好范纯仁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这一道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