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文章图片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文章图片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文章图片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文章图片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文章图片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文章图片
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
你肯定听过这样的忠告:千万别在雷雨天中放风筝 , 当心被雷劈 。

然而具有科学实验精神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显然没有听过这样的忠告 。 他在一个电闪雷鸣的暴雨天高举风筝 , 就是为了收集天上的雷电 , 以此来证明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性质相同 。
富兰克林不仅喜欢研究雷电 , 还为后世留下了规避雷电的“避雷针” , 现在各大城市的高楼建筑都以此来规避雷电造成的伤害 。
不管是为科学献身还是规避雷电 , 一般正常情况下 , 我们都只会教大家如何远离雷电 , 但中科院在网上发布的一段引雷视频却引爆全网 。
在从视频中截出的动图来看 , 天空中轰隆隆的雷电之中 , 突然闪烁一道刺眼的白光 , 虽没有声音 , 却不难感受到其威力之大 , 这场面堪比星球大战 。 这不由得让人好奇 , 人人躲闪的雷电 , 为何我国要去“引逗”它呢 。
人工引雷以前很少在视频中看到我国引雷 , 但事实上 , 引雷并不是什么新型技术 ,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 美国、法国的人工引雷就陆续成功了 。 而我国科学家也在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如何人工引雷 。
据百科统计 , 从1989年到2009年 , 我国成功引雷过六十多次 。 以此看来 , 引雷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技术 。
初期的人工引雷和现在的人工引雷有所不同 , 由于雷电的随机性非常大 , 因此初期人们引雷都只是在一些雷电高发地区静等雷电的到来 。 这种方法不仅浪费时间 , 而且十分限制对雷电的研究 。
之后 , 科学家为了更方便研究雷电 , 便发明了现在这种发射小火箭引雷的方法 。 从视频中截取的动图可以看到 , 从地面向天空发射了一个小火箭 , 没过多久 , 一道闪电便从天而降 。
这是因为向天空发射的小火箭会带着一根极细的金属丝 , 为保证引雷成功的概率 , 这根金属丝需要具备足够强的耐火性和抗拉性 。 在火箭上升的过程中拉动金属丝 , 金属丝便会诱导形成一道雷电 , 雷电也会沿着这根金属丝引向地面 。
这种把雷电引到地面的方式能创造巨大的能量 , 据百科记载 , 普通闪电所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一些超级闪电所产生的电力至少有1000亿瓦特 。
从这些强大能量数据中 , 就不免让人猜疑 , 我们收集雷电是否是为了储存备用呢?
为何引雷【科学家|我国成功引雷,场面相当震撼,为何主动引雷,是将雷电储存备用吗】别看雷电瞬时产生的电量十分庞大 , 但想要把它合理运用成我们日常所用的家用电可能就比较麻烦了 。
最大原因便是雷电的瞬时性和随机性 。 一道雷电下来也就短短数毫秒的时间 , 若想全部收集 , 所产生的成本远远大于我们目前的本身用电费用;再加上雷电的随机性 , 导致想要储存和备用雷电就显得意义不大了 。
那科学家为什么还要人工引雷呢?仅仅是为了其“视觉效果”震撼人心吗?

  • 方便展开科学实验
看完上文我们得知雷电具有瞬时性和随机性 , 如果想要近距离观测和直接收集雷电十分困难 。 然而雷电又具有能量大、电力强、电磁辐射大等特征 , 为了更好的研究雷电 , 人工引雷便是最为高效也最为方便的一种获取雷电的手段 。
人工引雷不仅真实地模拟了自然雷电的特征 , 而且发生位置、发生时间都较为确定 。 基于此 , 科学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加方便展开关于自然雷电的科学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