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扇:怀袖雅物光阴馈赠( 二 )
檀香扇从折扇发展演变而来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 苏州张多记扇庄以檀香木为原料 , 制作出香气馥郁、玲珑精致的檀香扇 , 成为女士钟爱的工艺品 。 随后 , 苏州制作檀香扇骨的作坊达到了60余家 。 到了现代 , 檀香扇的材料有了更多选择 , 工艺更加精美 , 逐渐走出实用范畴 , 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 。
在苏州檀香扇厂原址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传承人邢伟中逐一介绍自己从业五十余年间的代表作 。 他说 , 檀香扇上的镂空花纹 , 是檀香扇的重要特征 , 细密繁复地组成各种几何图案 。 制作这些花纹的工序 , 叫拉花 。 拉花的工具 , 通常是拉花师傅自己制作的 , 弓弦上绑一根钢丝 , 拉花时必须保持垂直 , 否则很容易失败 。 一把精细雅洁的檀香扇背后 , 铺陈着如此复杂的工序 , 凸显了“苏作”工匠精湛的技艺 。
“‘师古’才能‘出新’ 。 首先要兢兢业业地临摹、研习前人的技艺 , 等到技艺炉火纯青了 , 就能触类旁通 , 抓住乍然闪现的灵感 , 以精湛的技艺赋予材质独一无二的形制和气质 。 ”一位制扇大师表示 , 自己每年做的扇子不过十来把 , 每一把都斟酌再斟酌 , 务求完美 。
江南情致一扇收
由于团扇的扇面灵活小巧 , 以李唐、夏圭等“南宋四家”为首的画家 , 从全景式构图转向“边角之景” , 将中国画的“小品”扇面绘画推向艺术高峰 。 郑振铎编撰的《宋人画册》所收录的100幅作品中 , 团扇面就多达67幅 。 团扇绘画将“寡中见众、内中见外、近中见远、物中见情”的构图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夏圭作品《松溪泛月图》 , 画面中绘以松树、舟船、明月 , 将近景的双松画于左下方 , 树的右上方为一叶扁舟 , 游人与船夫姿态各异 , 画面左上方为一轮明月 , 施以淡色 , 形成幽远、迷蒙的意境 , 体现了巧妙的空间布局 。
透过扇面 , 能够一窥当时江南文人雅集的盛况 。 在中国扇子博物馆举办的团扇主题展上 , 《清漆柄章钰朱以增等六人书画团扇》的扇面一面为“怡园画社”创作的青绿山水;一面为朱以增等二人所写书法 , 是典型的雅集联作 。 扇面中绘画与书法相呼应 , 共同体现一种闲逸旷达、寄情山水的悠然之情 。
历经数百年演变 , 苏扇扇面文化随着当代人的审美变化而有了新的趋向 。 在成功恢复扇面泥金工艺后 , 王健研创出独特的细金、片金、隔景技法 , 将“大赤”“田赤”按特定比例搭配组合 , 在素色扇面上营造出类似“墨分五色”的层次效果;借鉴现代平面设计与立体艺术的理念和技法 , 让泥金色块直接参与到扇面构图中 , 使扇面更加浑融统一 。
“近年来 , 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 , 扇行总体在慢慢往上走 , 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渐恢复 , 市场对苏扇的认知度在回升 。 ”王健说 , 从业以来 , 每成功复原一种古扇 , 他都尝试把工艺技法详细记录下来 , 免得再度失传 。 但又觉得意义不是特别大 , 做扇子这一行 , 有规矩 , 有法门 , 但没有万宝全书 , 做的过程中会有无数新的问题冒出来 , 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 慢慢解决 。
这些年 , 陆续有人找上门来 , 想拜师学艺 。 王健坦率地告诉他们 , 制扇这一行 , 十年辛苦 , 学到的也只是基本功 , 如果对扇子没有十二分的热爱 , 没有爱到痴迷的程度 , 这条路是走不下去的 。 到现在为止 , 王健只收了十七个徒弟 , 每收一个徒弟 , 王健都让他们保证 , 将来也带徒弟 , “只有这样 , 这门技艺才能传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