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中伏古诗五首:六月正中伏,炎云中伏初

三伏之中伏古诗五首 , 探寻古代的三伏中伏休假制度
三伏 , 在古代是并行在月令节气之中的一段节日时期 。 也就是说 , 三伏属于传统节日 , 而且是一个长达30到40天的节日段落 。 而且相当官方 。
先秦秦德公二年 , 公元前677年 , 秦德公选定雍城作为国都 , 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 为了基业永存 , 国都昌盛 , 下令杀狗悬挂在城门 , 以消除瘟疫鬼魅 , 并将伏日写进历法 。 伏的最初含义 , 是杀狗祭祀道路之神 , 以保障出行平安 , 这倒不是秦德公首创 , 应该是周朝或者周朝之前就有的祭祀 。 只不过因为雍城的开城仪式 , 特别盛大 , 且时段长 , 伏日就流传下来 。
因为这是一年最热的夏秋季节 , 高温高热 , 容易产生瘟疫和行路风险 , 后来就成了避暑的特定时段 。
【历史故事】中伏古诗五首:六月正中伏,炎云中伏初
文章图片
到了汉朝中期 , 三伏之日和计算 , 就固定下来 , 以干支纪日的方式 , 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定为三伏的开始 , 而以立秋的第一个庚日 , 定为最后一伏开始 。 中间有三十和四十天的区别 。 汉武帝崇尚道术 , 应该对于三伏的确定 , 有着明确的强化作用 。
也就是说 , 之前 , 三伏是有时间区别的 , 但是到了汉朝中期 , 基本全国一样了 。 而且伏 , 也隐藏了杀狗路祭的原始风貌 , 而是强调 , 此时是秋天将来 , 酷暑依旧 , 秋在潜伏 , 而人们也要避暑伏藏 。
魏晋南北朝 , 从诗文中 , 已经看到 , 三伏到来的初伏 , 是一个节日 , 多有吟咏 。
而明确有资料显示是一个假日的 , 是在唐朝《唐六典》 , 这本唐玄宗时期官方的史料 , 明确规定了三伏的第一天 , 是要给官员放假的 。 也显示了三伏是一个公共的节日 。
到了宋朝 , 很有意思 , 《文昌杂录》明确记载了宋朝的官方假期 , 不仅有初伏 , 还有中伏和末伏 。
中伏 , 通常在大暑节气左右 , 是一年夏秋最热最漫长的时段 , 至少在古人的通感上是如此 。 中伏有可能十天 , 而往往是二十天 , 这段时间变得格外漫长 。
【历史故事】中伏古诗五首:六月正中伏,炎云中伏初
文章图片
“晚景南路别 , 炎云中伏初 。
此行傥不遂 , 归食芦洲鱼 。 ”盛唐·李颀送綦毋三谒房给事
唐朝虽然中伏官员不放假 , 但是中伏也是时间的一个重大节点 。
比如唐玄宗时期的进士李颀 , 就是在中伏告别了朋友 。
我和你告别 , 正是烈日火云笼罩天空的中伏日 。
如果我此行 , 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 就回家养老 , 休闲度日算了 。
那当然 , 这样残酷的天气 , 还要外出奔波 , 要是事与愿违 , 也是让人万分沮丧和气馁的事 。
这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办事啊 。
【历史故事】中伏古诗五首:六月正中伏,炎云中伏初
文章图片
“六月正中伏 , 水轩气常凄 。
野香袭荷芰 , 道性亲凫鹥 。 ”唐·皎然《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效曹刘体》
虽然唐朝官方没有假期 , 但是地方官会在这天 , 宴请当地的名流 , 去纳凉 , 以显示长官的恩惠和礼遇 。 比如名僧诗僧皎然就被邀请参加夏日消暑会 , 时间就定在中伏 , 地点是长官精心选择的水边有荷花的轩亭建筑 。
六月正是中伏这天 , 只有这水边的亭子最凉快 , 感受不到暑气 。
那野荷花盛开水面 , 飘来清香 , 有白鹭水鸟飞翔 , 好个消暑的好地方 。
中伏和避暑消暑紧密相关 。
而到了宋朝 , 官方是给中伏假的 , 另外还有十天一休的假期 , 实际中伏可以双休 。 那么两天假 , 不够回老家 , 却有悠闲的时段 , 那么官员往往自己组织消夏诗会和活动 。 一来感谢生逢盛世 , 皇帝体恤 , 二来加强同僚情谊 。
【历史故事】中伏古诗五首:六月正中伏,炎云中伏初
文章图片
“日色若炎火 , 正当三伏时 。
盘冰赐近臣 , 络绎中使驰 。
念我老且病 , 赤痱生枯皮 。
巨块置我前 , 凝结造化移 。
天子厚于公 , 不使炽毒欺 。
公亦厚于我 , 将恐煎熬随 。
我有舐犊爱 , 自怜小子龟 。 ”北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节录
这首诗很有意思 , 永叔是欧阳修 , 深得皇帝器重 。
中伏不是官方休假吗?皇帝头天就准备了巨大的冰块送给欧阳修 。 皇帝为什么夏天有冰?这倒不是难事 。 从周朝开始起 , 就有专门的采冰和藏冰的人 , 将北方的冰块藏在地窖中 , 专门夏天拿出来供应天子 。 这是皇帝的特权 。